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45:34
原文展示:
崇山图七贤诗
张嵲 〔宋代〕
两山列影作眉愁,尽付襄江一鉴收。
问讯风光应更好,赋诗谁与共清流。
白话文翻译:
两座山峰像愁眉一样排列着影子,所有的美景都被襄江这面镜子收入其中。
询问这风光是否应该更加美好,赋诗时谁能与我共享这清澈的流水。
注释:
- 两山列影:指两座山峰并排而立,形成影子。
- 作眉愁:形容山峰的影子像愁眉一样。
- 襄江:指流经襄阳的江水,即汉江。
- 一鉴收:比喻江水如镜子般清晰,能映照出周围的一切。
- 问讯:询问。
- 风光:景色,风景。
- 赋诗:写诗。
- 清流:清澈的流水,也比喻志同道合的朋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南宋初年文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物,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在游览山水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知音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水间游览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知音的渴望。诗中“两山列影作眉愁”一句,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山峰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水之美,并通过“问讯风光应更好”一句,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诗中的“赋诗谁与共清流”则透露出作者对知音的渴望,希望有人能与自己一同欣赏这清澈的流水,共同品味诗意。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山列影作眉愁”:以拟人的手法将山峰的影子比作愁眉,形象生动。
- “尽付襄江一鉴收”:比喻江水如镜子般清晰,能映照出周围的一切美景。
- “问讯风光应更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和期待。
- “赋诗谁与共清流”:透露出作者对知音的渴望,希望有人能与自己一同欣赏这清澈的流水,共同品味诗意。
修辞手法:
- 拟人:将山峰的影子比作愁眉,赋予山峰以情感。
- 比喻:将江水比作镜子,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的清澈。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知音的渴望。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相互交融,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 两山列影:山峰的影子,象征着自然的美景。
- 襄江一鉴:江水如镜子般清晰,象征着清澈和纯净。
- 清流:清澈的流水,象征着纯洁的友情和志同道合的朋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两山列影作眉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 诗中的“赋诗谁与共清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孤独 B. 渴望 C. 喜悦
- 诗中的“襄江一鉴收”比喻了什么?
A. 江水的清澈 B. 山峰的影子 C. 自然的美景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与美丽,与张嵲的诗有相似的山水意境。
- 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嵲的《崇山图七贤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张嵲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人的作品的详细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