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3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32:30
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
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
苔作轻衣色,波为促杼声。
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
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
还如朝镜里,形影两分明。
这是一块昆明的石头,千年来被称作织女。
她见人时目光柔和,临水而立更显娇媚。
青苔为她披上轻衣,波水发出如织布般的声音。
岸边的云朵湿润了她的鬓发,沙滩上的月光映照在她的眉间。
她的脸庞如莲花般微笑,无心的小鸟也不惊飞。
这情景就像朝镜中的倒影,形与影分得清清楚楚。
童翰卿,唐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清新脱俗的风格闻名。诗人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为题材,形式多样,深受当时文人喜爱。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的昆明,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爱情的向往。诗中采用了织女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昆明池织女石》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与自然美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昆明池的描绘,展现了织女的柔美形象。诗人以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场景中。开篇的“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既点明了地点,又引出了主要形象,表现了自然与神话的结合。
接下来的描写则更为细腻,诗人通过“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的描写,表现出织女的羞涩与美丽。青苔与波浪的比喻,更是将自然的美与织女的优雅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最后几句将情感推向高潮,描绘了织女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展现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韵律和谐,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整首诗以昆明池为背景,通过织女的形象,表达了对美、爱情和自然的赞美。诗中流露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情感,展示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昆明池织女石》的作者是?
A. 王维
B. 童翰卿
C. 李白
D. 杜甫
诗中的“织女”象征什么?
A. 勇敢
B. 美丽与爱情
C. 忧伤
D. 旅行
诗中提到的“苔作轻衣色”表达了什么?
A. 织女的衣服
B. 自然的色彩
C. 生活的艰辛
D. 人与人的关系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情的和谐,但《昆明池织女石》更侧重于美的形象与细腻的情感,而《月下独酌》则更强调孤独与思考。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