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5:20
垂虹亭
作者:王安石 〔宋代〕
三江五湖口,地与天不隔。
日月所蔽亏,东西渺然白。
漫漫浸北斗,浩浩浮南极。
谁投此虹蜺,欲济两间厄。
中流杂蜃气,栏楯相承翼。
初疑神所为,灭没在顷刻。
晨兴坐其上,傲兀至中昃。
犹怜变化功,不谓因人役。
今君持酒浆,谈笑顾宾客。
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
荧煌丹砂柱,璀璨黄金壁。
中家不虑始,助我皆豪殖。
喟予独感此,剥烂有终极。
改作不可无,还当采民力。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景象:三江五湖相连,地与天仿佛没有间隔。日月的光辉被遮蔽,东边和西边一片朦胧。北斗星的光辉漫漫浸润,南极星的浩瀚浮现。是谁投下这道彩虹,想要渡过两岸的艰难?河中杂乱的蜃气,像是相互支撑的翅膀。起初我以为这是神的作为,瞬间消失无踪。晨兴时我坐在亭上,傲然面对中天的阳光。仍旧怜惜变化的奇妙,不愿因人而役。如今你端酒杯,谈笑之间顾视宾客,颇夸九州的美物,壮丽无敌。瑰丽的丹砂柱,闪烁的黄金壁。中间家族不必担心起始,大家都在丰收富饶。我感叹这一切,明白世事总有尽头。改作不可或缺,还应当依靠人民的力量。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主张变法,提出“新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深远影响。王安石的诗歌以清新、雄浑著称,注重现实生活的描写。
《垂虹亭》创作于王安石任职的时期,他在政治上努力推行变法,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振兴国家。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思考与期望。
《垂虹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诗作。诗中开篇以“三江五湖口”引入,展现了一个辽阔而壮丽的自然场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伟大。接着,诗人用“日月所蔽亏”描绘了光明被遮蔽的情景,这种对比让人思考在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
在诗的中段,王安石通过“中流杂蜃气”的描写,表现了人生的幻象与变幻无常。初看似乎是一种神秘的力量,然而随着“晨兴坐其上”的描写,诗人转而用一种高远的姿态面对现实,表现了他对变化的理解与接受。后面的描写则展现了在宴席上朋友之间的欢笑与谈论,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富足。
整首诗通过气势磅礴的自然描写与细腻的人文情感交织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最后,诗人以“改作不可无,还当采民力”总结,强调了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时,要依赖自身的努力与人民的力量,这不仅是对个人的鞭策,也是对社会的期许。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与依靠人民力量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变化的接受与理解。
作者王安石的生平与哪一时期相关?
诗中提到的“蜃气”象征什么?
诗中的“朝兴坐其上”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