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壬戌正月晦与仲元自淮上复至齐安

《壬戌正月晦与仲元自淮上复至齐安》

时间: 2025-04-22 11:59:52

诗句

风暖柴荆处处开,雪乾沙净水洄洄。

意行却得前年路,看尽梅花看竹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1:59:52

原文展示:

壬戌正月晦与仲元自淮上复至齐安
风暖柴荆处处开,
雪乾沙净水洄洄。
意行却得前年路,
看尽梅花看竹来。

白话文翻译:

正月的最后一天,我和仲元从淮上归来,
暖风吹拂,柴荆处处开花;
雪融水清,沙滩干净,水面波光粼粼。
我在路上感慨,竟然又走了一遍前年走过的路,
看尽了梅花,又看到了竹子。

注释:

  • 壬戌:指的是一个干支纪年,壬戌年。
  • 正月晦: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
  • 仲元:指的是与作者同行的朋友或同伴。
  • 柴荆:指代一种常见的灌木,开花的地方。
  • 意行:意指行走的意义和感受。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美丽的花。
  • :象征着高雅与正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持的“新法”对宋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的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正月晦日,王安石与友人自淮上归来,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往昔的回忆。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岁月的感慨。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往日时光的怀念。首句“风暖柴荆处处开”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着生命的复苏。接下来的“雪乾沙净水洄洄”则通过对水面波光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意行却得前年路”表达了自己在行走中对往年的追忆,似乎在感慨光阴荏苒。最后一句“看尽梅花看竹来”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透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欣喜相结合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风暖柴荆处处开:描绘春天的温暖,生机勃勃的景象。
    • 雪乾沙净水洄洄:描写融雪后的清新景象,水面波光闪闪。
    • 意行却得前年路:在行走中感受到岁月的流逝,暗示往年的回忆。
    • 看尽梅花看竹来:看尽了梅花的美丽,又看到了竹子的挺拔,象征着不同的坚韧与优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象比作温暖的情感。
    • 对仗:如“看尽梅花看竹来”,体现了诗的工整。
    • 拟人:水面波光如同在向人微笑,生动形象。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王安石对春天的赞美、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哲理与情感的交融。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丽,常用于表达人格魅力。
  • 竹子:象征高雅与正直,寓意品德的高尚。
  • 春天:象征着新的开始与生命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风暖柴荆处处开”是在描绘哪个季节?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2. “意行却得前年路”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往年的怀念
    • C. 对自然的观察
    • D. 对友人的思念
  3. 诗中提到的“梅花”和“竹”分别象征什么?

    • A. 美丽与坚韧
    • B. 高雅与正直
    • C. 春天与秋天
    • D. 过去与未来

答案

  1. C
  2. B
  3. A,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比较王安石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王安石更多地关注于春天的生机与回忆,而李白则倾向于夜晚的孤独与思索。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望蓬鹊山诗 望江南 题赵知德所居 题张侍郎松菊堂 题谭秀才居 题苏公济所居 题尘外亭 所居三章章八句一章章十句 所居三章章八句一章章十句 送刘善长归北安省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千山万壑 酒爵 包含充的词语有哪些 月字旁的字 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酉字旁的字 改行自新 穆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歺字旁的字 白水盟心 倾心吐胆 剧种 士字旁的字 四荒八极 词志 重山峻岭 乞伏 糹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