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1:5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1:59:52
壬戌正月晦与仲元自淮上复至齐安
风暖柴荆处处开,
雪乾沙净水洄洄。
意行却得前年路,
看尽梅花看竹来。
正月的最后一天,我和仲元从淮上归来,
暖风吹拂,柴荆处处开花;
雪融水清,沙滩干净,水面波光粼粼。
我在路上感慨,竟然又走了一遍前年走过的路,
看尽了梅花,又看到了竹子。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持的“新法”对宋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的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正月晦日,王安石与友人自淮上归来,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往昔的回忆。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岁月的感慨。
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往日时光的怀念。首句“风暖柴荆处处开”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着生命的复苏。接下来的“雪乾沙净水洄洄”则通过对水面波光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意行却得前年路”表达了自己在行走中对往年的追忆,似乎在感慨光阴荏苒。最后一句“看尽梅花看竹来”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透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欣喜相结合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王安石对春天的赞美、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哲理与情感的交融。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风暖柴荆处处开”是在描绘哪个季节?
“意行却得前年路”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诗中提到的“梅花”和“竹”分别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王安石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王安石更多地关注于春天的生机与回忆,而李白则倾向于夜晚的孤独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