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1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18:06
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
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
漠漠尘中槐,两两夹康庄。
婆娑低覆地,枝干亦寻常。
八月白露降,槐叶次第黄。
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
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
此如小人面,变态随炎凉。
共知松胜槐,诚欲栽道傍。
粪土种瑶草,瑶草终不芳。
尚可以斧斤,伐之为栋梁。
杀身获其所,为君构明堂。
不然终天年,老死在南冈。
不愿亚枝叶,低随槐树行。
这首诗描写了高高的山上挺拔的松树,松树在阳光下生机勃勃,直插云霄,枝条长达百尺。而在尘埃弥漫的土地上,槐树成双成对地夹在宽阔的道路两旁,摇曳的枝叶也显得平常。八月的白露时节,槐树的叶子逐渐泛黄,到了岁末,满山的雪覆盖了大地,松树依然青翠苍劲。松树就如同君子的心志,坚贞不屈;而槐树则像小人的面目,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大家都知道松树比槐树更为高贵,因此我希望在路旁种植松树。虽然种下的瑶草不一定芳香,但松树可以被砍伐成栋梁,献身为君主建造明堂。否则,终老一生,死在南岗,不愿意像那些枝叶低垂的槐树那样。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松树和槐树,分别象征了高洁和低贱的品德。松树常被视为“君子”,而槐树则常象征“小人”。这种对比反映了作者对人格理想的追求。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诗风清新自然,感情真挚。
创作背景
《和荅诗十首》是白居易在晚年时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对人生、道德和自然的思考,尤其是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表达了他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松树与槐树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格理想的追求与反思。松树高大挺拔,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君子之心,能够在恶劣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品德与操守;而槐树则低垂,象征着小人随波逐流,缺乏坚定的信念。诗中的意象鲜明,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白居易以自然景观为载体,传达了对人格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君子应坚定不移,追求更高的理想。通过对比,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松树的赞美,也隐含了对槐树的批判,反映了社会中价值观的多元与矛盾。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松树与槐树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强调了高尚与低贱、坚韧与软弱之间的差异,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亭亭山上松”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小人的面目
B. 君子的心志
C. 自然景观
D. 生活的艰难
在诗中,槐树被描绘为怎样的形象?
A. 高洁
B. 坚韧
C. 低贱随和
D. 坚强
诗人希望在路旁种植什么树?
A. 槐树
B. 柏树
C. 松树
D. 桃树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和荅诗十首 其七》和王之涣的《登高》均通过自然景观传达感情,但白居易更注重对品德的探讨,而王之涣则更多描绘壮丽的山河。这种对比反映了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侧重点。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