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1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18:17
我登天坛山,洒然清吟目。
群峰如儿孙,罗列三十六。
支藤陟曾巅,中有少室屋。
山人化飞仙,庭除生苜宿。
古碑野火烧,剥落字难读。
雏鹿卧幽岩,孤鸟响空谷。
解鞍小迟留,偷閒半日足。
长啸归去来,题诗纪幽独。
我登上天坛山,心情愉悦地吟诵着诗句。群山像儿孙一样,排列成三十六座。沿着藤蔓攀登到山顶,那里有一座少室寺庙。山中的人宛如飞仙,庭院里生长着苜蓿。古碑曾经被野火烧过,字迹剥落难以辨认。小鹿卧在幽静的岩石下,孤鸟在空谷中鸣叫。解下马鞍稍稍停留,偷得半日的闲暇。长啸一声归去,题下诗句以纪念这份幽静的独处。
汪元量,宋代诗人,字仲明,号少华,籍贯未详。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多描绘山川景色及隐士生活,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
《天坛山》是汪元量在登山游览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山水的陶醉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作流露出一种闲适自得的情怀,反映了当时士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追求心灵宁静的精神状态。
《天坛山》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天坛山的自然风光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开篇便描绘诗人登山的情景,"洒然清吟目" 表达了他心情的愉悦与自然的和谐。接着,诗人将群峰比作儿孙,生动地表现出山脉的壮丽与亲切,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诗中提到的“少室屋”不仅是景物的描写,还暗含着隐者的生活理想,体现了士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山人化飞仙则表现了诗人在此地的心灵升华,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古碑的字迹剥落,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时光的流逝,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小鹿与孤鸟的场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动的自然氛围。最后,诗人解鞍稍留,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珍惜与享受,"题诗纪幽独" 则是对这段独处时光的记录,显示了他身处自然中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思考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反映宋代士人情怀的佳作。
我登天坛山,洒然清吟目。
群峰如儿孙,罗列三十六。
支藤陟曾巅,中有少室屋。
山人化飞仙,庭除生苜宿。
古碑野火烧,剥落字难读。
雏鹿卧幽岩,孤鸟响空谷。
解鞍小迟留,偷閒半日足。
长啸归去来,题诗纪幽独。
整首诗通过描绘天坛山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宋代士人追求闲适、清净生活的情感基调。
《天坛山》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中“群峰如儿孙”比喻的是?
诗中提到的“少室屋”指的是?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