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刘忠显挽词

《刘忠显挽词》

时间: 2025-04-23 17:25:17

诗句

视死如归士,捐躯徇国臣。

杀身虽一概,为义岂无因。

孔墨休相并,张南仅比伦。

微公今史上,死节定何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7:25:17

原文展示:

刘忠显挽词 张嵲 〔宋代〕

视死如归士,捐躯徇国臣。 杀身虽一概,为义岂无因。 孔墨休相并,张南仅比伦。 微公今史上,死节定何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面对死亡如同回家一般从容的勇士,舍弃生命为国家献身的臣子。牺牲生命虽是一样,但为了正义岂会没有原因。孔丘和墨子不能相提并论,张南只能与之相比。如果没有您,在今天的历史记载中,坚守节操的人将会是谁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视死如归:形容面对死亡毫无畏惧,如同回家一般从容。
  • 捐躯徇国:舍弃生命为国家献身。
  • 杀身:牺牲生命。
  • 一概:一样,相同。
  • 为义:为了正义。
  • 孔墨:指孔子和墨子,两位古代思想家。
  • 张南:具体指代不详,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
  • 微公:如果没有您。
  • 死节:坚守节操,不屈不挠。

典故解析:

  • 孔墨相并:孔子和墨子都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但他们的思想体系和主张有很大差异,这里用以比喻不同的人或事物难以相提并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是宋代诗人,其诗作多表现忠君爱国之情,风格沉郁顿挫。这首诗是为纪念某位忠臣而作,表达了对这位忠臣的崇高敬意和对其牺牲精神的赞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为了纪念某位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最终为国捐躯的忠臣而作,反映了作者对忠臣精神的推崇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赞颂了一位忠臣的牺牲精神和坚守节操的高尚品质。首句“视死如归士,捐躯徇国臣”直接描绘了忠臣面对死亡的从容和对国家的忠诚,展现了其英雄气概。后句通过“孔墨休相并,张南仅比伦”的对比,强调了这位忠臣的独特和不可替代性。最后两句“微公今史上,死节定何人”则表达了对这位忠臣的深切怀念和对后世影响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忠臣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视死如归”和“捐躯徇国”两个成语,直接描绘了忠臣的英雄形象。
  • 第二句“杀身虽一概,为义岂无因”强调了牺牲的普遍性和为了正义的特殊性。
  • 第三句“孔墨休相并,张南仅比伦”通过对比,突出了这位忠臣的独特性。
  • 最后两句“微公今史上,死节定何人”表达了对忠臣的怀念和对后世影响的关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孔墨休相并,张南仅比伦”的对比,突出了忠臣的独特性。
  • 象征:“视死如归”象征了忠臣的从容和无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颂忠臣的牺牲精神和坚守节操的高尚品质,强调了忠臣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表达了对忠臣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视死如归:象征忠臣的从容和无畏。
  • 捐躯徇国:象征忠臣的忠诚和牺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张嵲 B. 李白 C. 杜甫 D. 王维

  2. “视死如归”形容的是什么? A. 面对死亡的恐惧 B. 面对死亡的从容 C. 面对死亡的逃避 D. 面对死亡的犹豫

  3. “孔墨休相并”中的“孔墨”指的是? A. 孔子和墨子 B. 孔明和墨翟 C. 孔融和墨子 D. 孔丘和墨翟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飞的“满江红·写怀”:表达了忠君爱国的情感。
  •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展现了坚守节操的决心。

诗词对比:

  • 与岳飞的“满江红·写怀”相比,张嵲的这首诗更加注重对忠臣精神的赞颂和怀念。
  • 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相比,张嵲的这首诗更加强调忠臣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忠臣传》:了解古代忠臣的事迹和精神。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露华(碧桃) 声声慢(达琴友季静轩还杭) 瑶台聚八仙(杭友寄声,以词答意) 江城子·下临无地手扪天 浣溪沙 霜叶飞·绣屏开了 浪淘沙(题许由掷瓢手卷) 壶中天(送赵寿父归庆元) 声声慢·山风古道 新雁过妆楼·风雨不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智局 德胜头回 壅蔽 妄言妄语 鱼字旁的字 一切众生 髡裸 金字旁的字 中节 探病 目字旁的字 丿字旁的字 双瞳剪水 卜字旁的字 老而益壮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