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1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19:01
原文展示:
题石井 精蓝负东岑,奇石护山麓。 嵁岩如车轮,一镜方黛蓄。 沉沉不动容,澹左氵右颓立山木。 日射翠气浮,游鳞翻寸玉。 泉边群石润,净映僧房绿。 庐阜势相高,鱼龙争起伏。 奇章昔好此,忽弃不见录。 青丛晚花明,涧草幽气馥。 树深春去远,景至夏方燠。 此地风长清,萧萧似秋肃。 南来眇万里,云峤几经目。 安知绝世境,在此近山腹。 超遥轻前游,慷慨谢双足。 向非来远客,所见信跼趣。 宁非造物意,设此慰羇束。 人世足埃氛,山林有高躅。 何当襆被来,共此岩下宿。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寺庙背靠东山,奇特的石头守护着山脚。岩石像车轮一样,一面镜子般的水面蓄着深邃的绿色。水面平静无波,仿佛山木也在静静地站立。阳光照射下,翠绿的气息浮动,游鱼翻动如同寸玉。泉水边的石头湿润,清晰地映照着僧房的绿色。庐山高耸,鱼龙在水中争相起伏。奇章曾经喜欢这里,现在却突然放弃了,不再记录。青草丛中的晚花明亮,溪边的草散发着幽香。树木深处,春天已经远去,景色到了夏天才显得炎热。这个地方风总是很清新,萧瑟得像秋天的肃杀。从南方远道而来,经历了无数的山峰。怎么知道有这样的绝世美景,就在这近山的腹地。远远地超越了之前的游览,慷慨地感谢双脚带来的体验。如果不是远方的客人,所见的一切都会显得局促无趣。难道这不是造物主的意图,设置这样的地方来慰藉旅人的束缚。人世间充满了尘埃,而山林中有高尚的足迹。何时能够带着被褥来,与大家一起在这岩下住宿。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寺庙附近的石井边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石井及其周围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诗中,“精蓝负东岑,奇石护山麓”描绘了寺庙与山石的和谐共存,“嵁岩如车轮,一镜方黛蓄”则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石井的静谧与深邃。后文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进一步描绘,如“日射翠气浮,游鳞翻寸玉”,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石井及其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尘世的厌倦和对高洁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精蓝”指的是什么? A. 寺庙 B. 山峰 C. 石头 D. 水井
“嵁岩如车轮”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诗中提到的“奇章”是指什么? A. 奇章石 B. 奇章山 C. 奇章水 D. 奇章树
诗的最后一句“何当襆被来,共此岩下宿”表达了什么? A. 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B. 对尘世的厌倦 C. 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D. 对旅行的期待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