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建剑道中

《建剑道中》

时间: 2025-05-05 09:41:06

诗句

云麓烟峦知几层,一湾溪转一湾清。

行人只在清湾裹,尽日松声杂水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41:06

原文展示:

建剑道中 徐玑 〔宋代〕 云麓烟峦知几层,一湾溪转一湾清。行人只在清湾裹,尽日松声杂水声。

白话文翻译:

云雾缭绕的山峦层层叠叠,不知有多少层;溪水弯弯曲曲,每一湾都清澈见底。行人沿着清澈的溪湾行走,整日里听到的都是松涛声与水流声交织在一起。

注释:

  • 云麓:云雾缭绕的山脚。
  • 烟峦:云雾缭绕的山峦。
  • 知几层:不知有多少层。
  • 清湾:清澈的溪湾。
  • 裹:这里指围绕、环绕。
  • 尽日:整日。
  • 松声:松树被风吹动时发出的声音。
  • 杂:混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玑(生卒年不详),字文渊,号东篱,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建剑道中》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行旅中见到的山水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徐玑行旅至建剑(今福建建瓯至剑溪一带)时所作,通过对沿途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旅途生活的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行人在山水间的所见所感。首句“云麓烟峦知几层”,通过“云麓”和“烟峦”两个意象,勾勒出一幅云雾缭绕、山峦叠嶂的壮丽画面。次句“一湾溪转一湾清”,以“一湾”重复使用,强调了溪流的曲折和清澈,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后两句“行人只在清湾裹,尽日松声杂水声”,将行人的活动融入自然之中,通过“松声”与“水声”的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旅途中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云麓”和“烟峦”描绘了山峦的壮丽,使用了“知几层”来表达山峦的层叠不清,增加了神秘感。
  • 次句用“一湾溪转一湾清”来描绘溪流的曲折和清澈,通过重复“一湾”增强了节奏感。
  • 后两句将行人的活动与自然声音相结合,通过“松声杂水声”表达了行人在自然中的宁静感受。

修辞手法:

  • 重复:“一湾溪转一湾清”中的“一湾”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 拟人:“云麓烟峦知几层”中的“知几层”赋予了山峦以人的感知能力,增加了诗句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山水意象和声音描写,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意象分析:

  • 云麓烟峦:描绘了山峦的壮丽和神秘。
  • 一湾溪转一湾清:描绘了溪流的曲折和清澈。
  • 松声杂水声:描绘了自然声音的和谐交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云麓烟峦知几层”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山峦的层叠不清 B. 溪流的清澈 C. 松树的声音 D. 行人的活动 答案:A

  2. 诗中“一湾溪转一湾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重复 D. 对仗 答案:C

  3. 诗中“行人只在清湾裹,尽日松声杂水声”表达了什么? A. 行人的孤独 B. 自然的宁静 C. 旅途的艰辛 D. 山水的壮丽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杜甫的《望岳》:通过对山岳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徐玑的《建剑道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水景色,但徐玑的诗更注重声音的描写,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色彩和光影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徐玑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山水诗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闲游即事 人定 魏堤有怀 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 酬梦得以予五月长斋延僧徒绝宾友见戏十韵 送沈仓曹赴江西 送兖州崔大夫驸马赴镇 郊下 西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面字旁的字 抱布贸丝 包含奬的词语有哪些 光板儿 饿虎饥鹰 凤友鸾交 生字旁的字 厂字头的字 侦谍 黑字旁的字 包含兢的词语有哪些 同字框的字 无动于中 谇候 轻肆 亲极反疏 山高路陡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