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47:28
原文展示:
过大哥山池题石壁
作者: 李隆基 〔唐代〕
澄潭皎镜石崔巍,
万壑千岩暗绿苔。
林亭自有幽贞趣,
况复秋深爽气来。
白话文翻译:
清澈的潭水如同明镜,石壁高耸入云;
万山千壑中,幽暗的绿苔蔓延其上。
林中亭阁自有幽雅的风趣,
更何况在深秋时分,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
注释:
- 澄潭:清澈的水潭。
- 皎镜:明亮的镜子,比喻水面光滑明亮。
- 崔巍:形容石壁高耸挺拔。
- 万壑千岩:形容山峦重叠,地势险峻。
- 暗绿苔:指深色的苔藓,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 幽贞趣:指幽静而雅致的情趣。
- 爽气:清爽的空气。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幽静环境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代第六位皇帝,年号开元。李隆基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他本人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李隆基游历大哥山池时,描绘了他在自然美景中的感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澈的水潭和高耸的石壁,展现了山水的壮丽与清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第一联描绘潭水如镜,石壁巍峨,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第二联则通过万壑千岩的描写,进一步突显了自然的深邃与神秘。第三联中,诗人认为林亭自有幽雅的情趣,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更是通过“秋深爽气”的描绘,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清新与愉悦,增添了一层诗意。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景象描写,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幽静生活的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澄潭皎镜石崔巍:清澈的潭水如同明亮的镜子,映衬出高耸的石壁,形成了一个壮观的自然景象。
- 万壑千岩暗绿苔:在重重山峦中,暗绿色的苔藓在岩石上生长,显得幽深且神秘。
- 林亭自有幽贞趣:林中的亭阁自有其独特的幽静雅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珍惜。
- 况复秋深爽气来:更何况在深秋的时节,清新的空气让人倍感舒适,增强了自然的魅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皎镜”比喻潭水的清澈。
- 对仗:如“万壑千岩”,形成音韵和谐的对仗结构。
- 拟人:林亭“自有幽贞趣”,赋予亭阁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与幽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唐代文人以自然为友、追求恬淡生活的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澄潭:象征清澈与宁静,体现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 石崔巍:象征坚定与伟岸,反映自然的雄伟。
- 万壑千岩:象征深邃与神秘,展现了自然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 幽贞趣:象征高雅与脱俗,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澄潭”所指的是什么?
- A. 清澈的潭水
- B. 停泊的船
- C. 荒凉的沙漠
- D. 烈日的阳光
-
“万壑千岩”主要描述了什么?
- A. 花的美丽
- B. 山的险峻
- C. 河流的曲折
- D. 亭阁的雅致
-
诗中提到的“秋深爽气”指的是什么季节的特点?
- A. 夏季炎热
- B. 冬季寒冷
- C. 春季温暖
- D. 秋季清爽
答案:
- A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望岳》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两者都展现了唐代文人的自然情怀。
- 杜甫《望岳》: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壮丽景色的感叹与对自身境遇的思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