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6:3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6:33:30
白头母吟
作者:杨基
白头母,乌头妇,妇姑啼寒抱双股。
妇哭征夫母哭儿,悲风吹折庭前树。
家有屋,屯军伍,家家有儿遭杀虏。
越女能嘲楚女词,吴人半作淮人语。
东营放火夜斫门,白日横尸向官路。
母言我侬年少时,夫妻种花花绕蹊。
夫亡子去寸心折,花窦花窠成瓦埒。
十年不吃江州茶,八年不归姊妹家。
兰芽菊本已冻死,惟有春风荠菜花。
只怜新妇生苦晚,不见当时富及奢。
珠帘台榭桃花坞,笙歌院落王家府。
如今芳草野乌啼,鬼火磷磷日未西。
侬如叶上霜,死即在奄忽。
新妇固如花,春来瘦成骨。
妇听姑言泪如雨,妾身已抱桥边柱。
纵使征夫戍不归,芳心誓不随波去。
白头的母亲与乌头的妇人,妇姑在寒风中啼哭,抱着双腿。
妇人哭着征夫,母亲哭着儿子,悲风吹折了庭前的树。
家中有屋,屯军的士兵,家家都有儿子遭遇杀戮。
越女能嘲笑楚女的歌,吴人也半是淮人说话的语气。
东营之夜放火,门被斫破,白天尸体横在官道上。
母亲说我年轻时,夫妻一起种花,花儿环绕着小路。
丈夫去世,儿子也走,心如刀割,花的窦与窝都成了瓦砾。
十年不喝江州的茶,八年不回姐妹的家。
兰芽和菊花本已冻死,唯有春风中的荠菜花。
只怜新妇生苦晚,不见当初的富贵奢华。
珠帘台榭桃花坞,笙歌院落王家府。
如今芳草野外乌鸦啼叫,鬼火闪烁,太阳未落。
我如叶上霜,死去就在瞬间。
新妇如花,春来却瘦成骨。
妇人听姑姑的话,泪如雨下,妾身已抱着桥边的柱子。
即使征夫不归,芳心誓不随波而去。
作者介绍:杨基,明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著称。他的诗风清新,常常在作品中表现对人间疾苦的同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战乱年代,反映了战争带来的家庭破裂和人们的悲痛。诗中通过对家庭、亲情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深刻影响。
《白头母吟》是一首深具情感的诗作,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悲剧,表现了母亲和妻子对失去亲人的无尽哀痛。诗中开头两句,通过对老母亲和年轻妻子的描写,立刻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接着,作者通过对家庭破碎、士兵征战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悲痛感。
诗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极具象征意义,悲风吹折的树木与哭泣的人们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无情。作者在诗中提到的“珠帘台榭桃花坞”,曾经的富饶和现在的凋零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此外,诗中反复提到的“芳心誓不随波去”表达了女性对爱情和生活的坚持,尽管生活艰难,但她们依然坚守着内心的信念,展现出一种凛然正气和不屈精神。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坚韧交织在一起,深刻而动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战争带来的家庭破碎为主线,表达对失去亲人和美好生活的哀悼,同时展现女性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与执着。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础,深刻反映了战乱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白头母”和“乌头妇”分别象征什么?
A. 年轻与年老
B. 失去儿子与失去丈夫
C. 富贵与贫穷
D. 离别与团圆
诗中“春风荠菜花”象征什么?
A. 生机与希望
B. 生命的脆弱
C. 战争的恐怖
D. 美好的回忆
诗中“珠帘台榭桃花坞”与“如今芳草野乌啼”对比反映了什么?
A. 战争的胜利与失败
B. 生活的富裕与贫穷
C. 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悲惨
D. 自然的变化与人心的变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