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2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22:09
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 ——苏轼
従来苏李得名双,只恐全齐笑陋邦。
诗似悬河供不办,故欺张籍陇头泷。
簿书鼛鼓不知春,佳句相呼赖故人。
寒食德公方上冢,归来谁主复谁宾。
巡城已困尘埃眯,执朴仍遭虮虱缘。
欲脱布衫携素手,试开病眼点黄连。
来诗谓仆布衫督役。
从前苏轼和李公择的名字齐名,只怕全齐的人会笑我这个小地方。
我的诗如同悬河流淌,难以应付,因此欺负张籍在陇头的泪水。
账簿上的鼓声不知春天来临,佳句相互呼应多亏了老朋友。
寒食节上德公(指李公择)正好在冢上,归来时谁做主,谁做客。
巡游城市已被尘埃困扰,衣着朴素依然遭遇虱子。
想要脱掉布衫,携着素手,试着开病眼点黄连。
来信说我穿着布衫督促工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苏州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散文和词都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苏轼在政治上屡遭贬谪,但其文学成就却愈加显著,尤其在词的创作上,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诗创作于寒食节,正值春天,诗人借此节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诗歌创作的感慨。诗中提及李公择,显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苏轼的《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与友谊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寒食节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怀旧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开头提到苏李之名,表明了诗人对自身声望的自谦,暗示对比其他文人时的自我怀疑。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春天的缺失与诗歌创作的艰难,反映了他在文学追求中的挣扎与困惑。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中提到的“簿书鼛鼓”与“寒食德公”,不仅勾勒出节日的气氛,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反思和对高雅情趣的追求。最后的几句则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挣扎,生动地展现了他在生活与创作中所遭遇的困扰与无奈。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不仅是对寒食节的纪念,也是一种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个人境遇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寒食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在诗歌创作中的苦闷,反映出一种深沉的人生哲思和对个人境遇的思考。
苏轼与谁得名双?
A. 李公择
B. 张籍
C. 黄连
D. 虮虱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A. 苏轼
B. 介子推
C. 李白
D. 张籍
“诗似悬河供不办”中的“悬河”比喻什么?
A. 诗歌的流畅
B. 生活的困扰
C. 友谊的珍贵
D. 季节的变化
杜甫的《春望》与苏轼的这首诗都表现出对生活困境的思考,但杜甫更多地体现了国家与家国情怀的忧虑,而苏轼则侧重于个人境遇与友谊的珍视,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