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

《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

时间: 2025-05-07 22:03:12

诗句

高田生黄埃,下田生苍耳。

苍耳亦已无,更问麦有几。

蛟龙睡足亦解惭,二麦枯时雨如洗。

不知雨従何处来,但闻吕梁百步声如雷。

试上城南望城北,际天菽粟青成堆。

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半年不雨坐龙慵,共怨天公不怨龙。

今朝一雨聊自赎,龙神社鬼各言功。

无功日盗太仓谷,嗟我与龙同此责。

劝农使者不汝容,因君作诗先自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03:12

原文展示

高田生黄埃,下田生苍耳。苍耳亦已无,更问麦有几。
蛟龙睡足亦解惭,二麦枯时雨如洗。
不知雨従何处来,但闻吕梁百步声如雷。
试上城南望城北,际天菽粟青成堆。
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半年不雨坐龙慵,共怨天公不怨龙。
今朝一雨聊自赎,龙神社鬼各言功。
无功日盗太仓谷,嗟我与龙同此责。
劝农使者不汝容,因君作诗先自劾。

白话文翻译

高地的田野上满是黄尘,下田的地方长出了苍耳。苍耳都已经没了,问问麦子还有多少呢?
蛟龙睡足了,心中也感到羞愧,二麦枯萎时,雨水如洗。
不知道雨是从哪里来的,只听见吕梁那边雷声震动百里。
试着在城南往城北望去,天际的豆秧和谷物青翠成堆。
饥饿的火烧得肠子作痛,真不知道秋天能否丰收。
半年没有雨,我在龙的身边懒洋洋,大家都怨天公不怨龙。
今天一场雨聊作赎罪,龙神和社鬼各自说着功劳。
无功的日子里盗取了太仓的谷物,唉,我和龙也同样有此责任。
劝农的使者不容你,因你作诗也先要自责。

注释

  1. 高田:指高处的田地。
  2. 苍耳:一种野生植物,通常被视为无用的杂草。
  3. 蛟龙:水中的龙,象征雨水和风调雨顺。
  4. 吕梁:山名,这里暗指雨声来自吕梁地区。
  5. 饥火:饥饿引发的痛苦感受。
  6. 龙神:指水神,负责掌管雨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画家及书法家。他的作品深受后人喜爱,风格独特,情感丰富。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农业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干旱导致的歉收。作者通过对天候的无奈和对农民疾苦的关注,表达了对自然和人事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是一首反映自然灾害与人们渴望雨水的诗。诗中表现了苏轼对干旱的深切感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开篇用“高田生黄埃,下田生苍耳”描绘了土地因缺水而干枯的景象,接着通过“蛟龙睡足亦解惭”,不仅展示了对自然神灵的期待,也反映了人们对雨水的急切渴望。诗中提到的“饥火烧肠作牛吼”,生动地表现了农民在干旱中饱受饥饿之苦的情景,情感真挚而沉重。

整首诗中,苏轼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传达了对农业和民生的关切,表现出他作为一位诗人的社会责任感。诗的最后几句,作者自责与龙神同责,提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田生黄埃:描绘干旱的田地,表明缺水的严重性。
  2. 下田生苍耳:暗示低洼地带的杂草生长,反衬主田的荒芜。
  3. 蛟龙睡足亦解惭:象征水神应感到羞愧,没有降雨。
  4. 二麦枯时雨如洗:对比麦子枯萎与雨水的渴望,感叹雨水的珍贵。
  5. 不知雨従何处来:无奈与期待的心情,表达对雨水来源的困惑。
  6. 饥火烧肠作牛吼:形象地表现饥饿的痛苦。
  7. 半年不雨坐龙慵:自责与怨天,表达对自然的无奈。
  8. 无功日盗太仓谷:反映社会动荡及粮食问题,带有自我批评。
  9. 因君作诗先自劾:提醒诗人自己也要反省,带有谦卑之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饥饿比作“牛吼”,形象生动。
  • 拟人:蛟龙被描绘成有羞愧之情的存在,增强了对自然的敬畏感。
  • 对仗:整首诗用词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干旱的描绘与人们的渴望,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表达了对农业的关切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蛟龙:象征水与雨,代表自然的力量。
  • 黄埃:象征干旱和荒凉,表明自然的困境。
  • 苍耳:无用的杂草,暗示荒废的土地和失去的希望。
  • 饥火:表现饥饿的痛苦,隐喻社会问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蛟龙”象征什么?
    A. 风
    B. 水
    C. 火
    D. 土

  2. 填空题:诗中“半年不雨坐龙慵”表达了对____的无奈。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吕梁”是指某个地方。 (对/错)

答案

  1. B
  2. 自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乱与自然灾害带来的困境,传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情的细腻,二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史》
  • 《唐宋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酬赵给事相寻不遇留赠 同王錥起居程浩郎中韩翃舍人题安国寺用上人院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洞仙谣(一作伺山径)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古藤 早发东阳 同王员外陇城绝句 题温处士山居 送张员外出牧岳州 赠阙下裴舍人 言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心口相应 引水入墙 页字旁的字 石德铁路 货头 闳览博物 第名 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口字旁的字 天女散花 叠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弋字旁的字 鹅头 触目骇心 爪字旁的字 尣字旁的字 知风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