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寄傲园小景十幅仿卢鸿一草堂图诗自题十首 其七 扶桑亭

《寄傲园小景十幅仿卢鸿一草堂图诗自题十首 其七 扶桑亭》

时间: 2025-05-07 22:56:03

诗句

虚亭立水面,问树乃称奇。

不谓虬龙影,能于隙地垂。

互承栏并槛,交接涧通池。

长日披襟坐,摊书尤所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56:03

原文展示:

虚亭立水面,问树乃称奇。
不谓虬龙影,能于隙地垂。
互承栏并槛,交接涧通池。
长日披襟坐,摊书尤所宜。

白话文翻译:

这座虚亭矗立在水面上,我问那棵树,真是奇妙。
不曾想那蜿蜒的龙影,竟然能在狭小的空间里延伸。
亭子和栏杆相互支撑,交汇的地方将涧水引入池中。
在这漫长的日子里,我披着衣襟坐着,翻开书本,正合适。

注释:

  • 虚亭:指的是一种开放式的亭子,象征着虚无和空灵。
  • 称奇:称赞其奇特之处。
  • 虬龙影:虬龙指的是蜿蜒的龙,形象地描绘了水面上树影投射的形态。
  • 涧通池:指的是小溪流入池塘,水源的连接。
  • 披襟坐:披开衣襟,形容悠闲自得的状态。

典故解析:

  • 扶桑:在古代神话中,扶桑是东海上的神树,象征着日出之地,暗示了光明和希望。
  • 长日:形容时间的悠长,给人以放松的空间。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珏,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
  •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作者在“寄傲园”游玩时,借景抒怀,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场景,诗人通过“虚亭立水面”的描写,展示了亭子与水的和谐共存。诗中的“问树乃称奇”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显示了他对周围环境的细腻观察。接下来,“不谓虬龙影,能于隙地垂”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树影与龙影相提并论,增加了诗的动感与生机。

全诗布局严谨,前两句描绘景致,后两句则描绘诗人自身的悠闲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长日披襟坐,摊书尤所宜”,传达出诗人在自然中独自享受时光的洒脱与恬淡。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诗人潇洒自若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虚亭”与“水面”结合,展现出一种虚幻而宁静的氛围。
    • 第二联用“虬龙影”的意象,增添了景色的灵动性,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惊叹。
    • 第三联则描绘了亭子与栏杆的结构,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第四联则回归到诗人自身,表达出一种闲适与自得的生活状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影比作虬龙,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互承栏并槛”,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拟人:问树的行为,使自然具有人性化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恬淡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着闲适与雅致的生活。
  • 水面:象征着宁静与柔和。
  • :代表着生命与自然的力量。
  • :象征着知识与思想的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虚亭立水面”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诗人对水的赞美
    • B. 亭子与水的和谐关系
    • C. 诗人的忧伤
  2. “虬龙影”指的是什么?

    • A. 一条真实的龙
    • B. 树影在水面上的倒影
    • C. 一种神话中的生物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与对悠闲生活的追求
    • B. 描述城市生活的烦闷
    • C. 讲述个人的悲伤故事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秋天的萧瑟与宁静;而刘珏的诗则更为生动活泼。
  • 李白的《庐山谣》:注重表现山的雄伟与人的情感,而刘珏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刘珏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登镇海楼 镜宇 海珠 其一 挽崔舍人 换崔舍人 和王直方夜坐 呈东坡 赠王直方 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 送李员外频之建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纂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敲开头的成语 仁者能仁 三北 变俗易教 狂风巨浪 非字旁的字 豕字旁的字 韦字旁的字 羊性 息贲 烟云过眼 幽密 百堵皆作 二字旁的字 食言而肥 木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