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0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00:22
送陕西都运彭待制
塞下兵难去,关中粟未多。
君心同汉帝,粮道得萧何。
函谷马蹄入,渭桥车辙过。
地形终险固,山色旧嵯峨。
不媿先贤传,重听得宝歌。
归来奏天子,安稳看鸣珂。
边塞的战争难以平息,关中地区的粮食依然紧缺。
您的心意如同汉朝的刘邦,能借道于萧何获取粮草。
函谷关的马蹄声不断,渭河桥上车辙频繁。
这片土地终究险固,昔日的山色依旧巍峨。
我不愧于先贤的传承,再次倾听那美妙的乐曲。
归来后向天子奏乐,安稳地看那鸣响的珂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德润,号梅溪,晚号梅村,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五言和七言诗。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达对时事的关注和对人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边境战争频繁,粮食短缺的时期,梅尧臣以此诗送别彭待制,表达对国家局势的关切和对友人的祝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时局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即点出战争对民生的影响,表达了对粮食短缺的忧虑,揭示出国家动荡对百姓生活的困扰。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描绘函谷关和渭河桥的场景,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待,传达出一种历史的连续感和无奈的情绪。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通过对历史典故的提及,赋予了作品更深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提到的汉帝与萧何,既是对朋友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结尾两句则回归到个人情感,表达出对友人归来的期待和对国家稳定的期许,显示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
整首诗在形象与情感上交织,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个人情感的细腻,表现了梅尧臣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送别和对国家命运的思索,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体现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联。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君心同汉帝”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函谷马蹄入”中的“函谷”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鸣珂”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二者都涉及边塞和历史,但《送陕西都运彭待制》更多地关注国家命运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而《登鹳雀楼》则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生的豪情。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感悟与未来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