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49:29
原文展示:
满江红 其一 过金沙寺,为岳鄂王题壁处敬和原韵
作者:董元恺 〔清代〕
擐甲投戈,过萧寺晨钟甫歇。
想当日冲冠怒发,满怀忠烈。
剑气夜寒阳羡草,笔光阵扫金沙月。
拂残碑遗恨对西湖,同悲切。
淮北耻,终难雪。
淮西议,终难灭。
叹黄龙未饮,金瓯还缺。
潭水秋吟名士句,冰天泪洒英雄血。
看阴阴松柏向南枝,朝双阙。
白话文翻译:
身披铠甲,手握武器,经过萧寺时晨钟刚刚停歇。
想起当年冲冠怒发的壮志,满怀忠诚与烈士情怀。
寒冷的夜晚,剑光映照着阳羡的草地,笔锋如阵扫过金沙的明月。
拂去残碑上的遗恨,面对西湖,感到同样的悲切。
淮北的耻辱,终究难以洗雪;
淮西的议论,终究难以消灭。
叹息黄龙未能饮水,金瓯依然缺失。
潭水秋天吟咏名士的句子,冰天雪地中洒下英雄的血泪。
看那阴阴的松柏向南枝,朝着双阙而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擐甲:穿上铠甲。
- 投戈:投掷武器,形容出征或战斗的决心。
- 萧寺:指某个寺庙,可能是与诗人经历相关的地方。
- 冲冠怒发:形容愤怒激昂的状态。
- 忠烈:忠诚与烈士的情怀。
- 剑气:形容剑的气势。
- 残碑:残存的碑刻,暗指历史的遗憾。
- 淮北、淮西:指代中国的一些地理区域,文中象征着历史的耻辱与争论。
典故解析:
- 黄龙未饮:指的是历史上某个重要的事件或人物未能实现的夙愿,寓意未能恢复国家的荣光。
- 金瓯缺:金瓯指的是美好的国运,缺失意味着国家的动荡与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清代诗人,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怀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势衰微之际,诗人通过追忆历史英雄,表达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历史悲剧的反思。
诗歌鉴赏:
《满江红 其一》是一首深情而激昂的诗,作者以“擐甲投戈”的豪情开篇,描绘了自己作为一名战士的壮志。诗中多次提到历史的遗憾,如“淮北耻,终难雪”,反映出对于国家损失的深切忧虑。诗人在回忆中穿插对历史的思考,尤其是对英雄豪杰的怀念,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
从形式上看,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情感表达。意象方面,诸如“剑气”、“潭水秋吟”等意象不仅生动形象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也营造出一种高远的历史氛围和深邃的思考空间。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悲壮的色彩,既有对历史的缅怀,也有对未来的惆怅,体现了诗人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擐甲投戈,过萧寺晨钟甫歇:描绘诗人经过萧寺,刚刚听完晨钟,暗示着新的开始。
- 想当日冲冠怒发,满怀忠烈:回忆起当年壮志未酬时的愤怒与忠诚。
- 剑气夜寒阳羡草,笔光阵扫金沙月:通过剑光和笔光的对比,表达出武器与文笔的双重追求。
- 拂残碑遗恨对西湖,同悲切:面对历史的遗憾,诗人与西湖的景色产生共鸣。
- 淮北耻,终难雪。淮西议,终难灭:强调地方历史遗耻与政治上的争论难以解决。
- 叹黄龙未饮,金瓯还缺:感叹国家未能恢复昔日的辉煌。
- 潭水秋吟名士句,冰天泪洒英雄血:诗人用名句表达对英雄的无尽怀念。
- 看阴阴松柏向南枝,朝双阙:最后以松柏的坚韧象征着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剑气夜寒”,用剑气比喻气势。
- 对仗:如“淮北耻,终难雪”与“淮西议,终难灭”,形式上对仗工整,内容上相互呼应。
- 排比:多次使用“终难”强调历史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人通过回忆历史英雄的壮烈和遗憾,激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展现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铠甲:象征着战斗与保卫。
- 晨钟: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西湖:象征着历史的美与遗憾。
- 松柏:象征着坚韧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擐甲投戈”的意思是什么?
- A. 穿上铠甲,投掷武器
- B. 享受和平生活
- C. 追忆历史
-
“淮北耻,终难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历史的无奈
- B. 对未来的希望
- C. 对个人的愤怒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满江红》(岳飞):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历史的反思。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表现了爱国情怀与对历史的感悟。
诗词对比:
- 董元恺与岳飞:两位诗人均在作品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但董元恺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反思,而岳飞则更多展现了抗敌的决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董元恺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创作技巧》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