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03: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03:23
李维桢的《谒志公塔作二首》之一:
钟声停苦事何如,今日东南物力虚。
倘忆金陵乡国否,遗民愿比鲙残鱼。
全诗翻译: 钟声停了,听到这愁苦的事情又能如何呢?今天的东南地区,物力资源匮乏。若是想起金陵故乡,留在这里的人们愿意像那残余的鱼片一样。
这首诗中提到的“金陵”是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是多个朝代的都城,诗人以此作为对故乡的怀念。此外,“遗民”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常常指代那些在国家动荡或战乱中失去家园的人,这种情感在诗中表现得尤为深刻。
作者介绍: 李维桢(约1585-1644),明代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个人情感,尤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末时期,正值国难深重、社会动荡之时,诗人感受到国家衰败、民生凋敝的现实,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局的无奈。
《谒志公塔作二首》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思考的诗作,诗人在钟声停顿的瞬间,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此时静止。诗中“今日东南物力虚”一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困境,经济的困窘使得民众无所依靠。接着,诗人以“倘忆金陵乡国否”引出对故乡的怀念,金陵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心中理想的家园。
最后一句“遗民愿比鲙残鱼”则将情感推向高潮,隐喻着流亡人民的无奈和悲凉,愿意像那残余的鱼片一样,象征着在困境中对生存的微薄希望。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流露出一种深刻的忧伤与对未来的无助感,既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也折射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国难的感慨,流露出作者对时局的深沉忧虑和对流亡人民的同情,表现出一种无奈而又深刻的历史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李维桢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金陵”指的是哪个城市?
a) 北京
b) 南京
c) 上海
诗中“遗民愿比鲙残鱼”中的“鲙”指的是什么?
a) 肉类
b) 鱼
c) 蔬菜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书目能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李维桢及其时代背景,探索更多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