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相见欢 其一 畏卢写赠填词图,烟波澹沱,晴雨异态,寤寐西湖,辄倚此调。

《相见欢 其一 畏卢写赠填词图,烟波澹沱,晴雨异态,寤寐西湖,辄倚此调。》

时间: 2025-04-16 02:01:52

诗句

湖边竹树玲珑。

不玲珑。

可惜一春烟雨太溟濛。

水痕蘸,晴光转,更惺忪。

错把半江云气剪吴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6 02:01:52

原文展示:

《相见欢 其一》 畏卢写赠填词图,烟波澹沱,晴雨异态,寤寐西湖,辄倚此调。 湖边竹树玲珑。不玲珑。可惜一春烟雨太溟濛。水痕蘸,晴光转,更惺忪。错把半江云气剪吴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西湖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湖边竹树的感慨。烟雨朦胧,湖面波光粼粼,晴天和雨天的变化都在这里体现出来。在湖边无论是清醒还是梦寐,作者都常常倚靠在这幅画的情调中。湖边的竹树既玲珑又不玲珑,似乎有些遗憾,春天的烟雨太过浓厚,湖水的痕迹轻轻浸染着,阳光透射出更清晰的轮廓,令人迷离。似乎在错把一江云气与吴淞江的景色剪裁。

注释:

  • 畏卢:指的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敬畏。
  • 烟波澹沱:形容湖面烟雾弥漫,波光淡淡的样子。
  • 寤寐:清醒或沉睡的状态。
  • 不玲珑:指竹树的形态不够精致。
  • 溟濛:形容雨雾弥漫,模糊不清的样子。
  • 水痕蘸:水面留下的痕迹轻轻浸染。
  • 惺忪:形容朦胧而又清醒的状态。
  • 吴淞:指的是吴淞江,象征着江河的气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树铮(约1640年-约1700年),清代诗人,字景舜,号云树,江苏人。徐树铮以其精湛的诗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风格清新而隽永。

创作背景:

《相见欢 其一》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逐渐平稳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西湖的景色生动地呈现出来。开头的“烟波澹沱”便勾勒出了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湖面如烟如雾,给人以深邃的感觉。接着,诗人引入晴雨的对比,展现出自然的多样性与变化,仿佛在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个瞬间。词中“寤寐西湖,辄倚此调”的表达,流露出诗人对西湖的深情厚谊,随时随地都想依偎在这个美丽的地方。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湖边竹树玲珑”的描写,传达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感悟。虽然竹树的形态不够玲珑,然而在春雨的滋润下却显得更加生动。此时,诗人发出“可惜一春烟雨太溟濛”的感叹,透露出对春天短暂而美好的惋惜之情。最后一句“错把半江云气剪吴淞”,则是一种对自然景象的艺术化处理,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自我情感的寄托。

整首词以西湖为背景,融入了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畏卢写赠填词图”: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敬畏,提到写作的动机。
  2. “烟波澹沱,晴雨异态”:描绘湖面的多种气象,展示自然的变化。
  3. “寤寐西湖,辄倚此调”:无论清醒还是梦中,西湖都是寄托情感的地方。
  4. “湖边竹树玲珑。不玲珑”:对竹树的细致描写,反映出对自然的观察。
  5. “可惜一春烟雨太溟濛”:感叹春天的雨雾太过浓厚,影响了景色的清晰。
  6. “水痕蘸,晴光转,更惺忪”:水面留下的痕迹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迷人。
  7. “错把半江云气剪吴淞”:运用比喻,将自然景象艺术化,表达诗人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错把半江云气剪吴淞”,将云气与江河的景象结合,展示艺术想象。
  • 拟人:如“水痕蘸”,赋予水以人的动作,增强画面感。
  • 对仗:如“晴雨异态”,形成对比,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反映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波:象征着朦胧与神秘。
  • 竹树:代表自然的清新与生机。
  • 春雨:象征着生命的滋养与短暂的美好。
  • 水痕: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记忆的痕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烟波澹沱”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清晰的湖面
    b) 朦胧的湖面
    c) 风平浪静

  2. 诗中提到的“吴淞”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条江
    c) 一座山

  3. 诗人对春天雨雾的态度是? a) 喜欢
    b) 惋惜
    c) 无所谓

答案:

  1. b) 朦胧的湖面
  2. b) 一条江
  3. b) 惋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徐树铮的《相见欢》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涉及到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的感慨,但徐树铮更注重于细腻的自然景象,而苏轼则更多地表达人生哲理和情感的起伏。两者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徐树铮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大行皇帝挽诗六首 庆建州叶守 挽赵硕人二首 岁除二首 骥孙晬日 苦寒行 疥癣二首 杂咏一百首·卢能 观调发四首 送陶仁父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格结尾的成语 四平八稳 意味索然 千山万壑 废国向己 木字加偏旁的字有哪些_木字加偏旁汉字详解 支字旁的字 荡的笔顺怎么写?这份荡字笔顺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笔顺学习 田字旁的字有哪些?带田的汉字大全 异结尾的成语 箭在弦上 赏罚黜陟 犊牧采薪 康庐 曰字旁的字 耳刀旁的字 代表顺利的字有哪些_吉祥字大全及寓意解析 三撇旁汉字大全_带三撇的汉字详解 斫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长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