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1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18:02
商君修耕战,立约于徙木。
赏信罚随彰,卒以震巴蜀。
枭雄负异能,断制贵专独。
民可与乐成,创始每弗欲。
君子重违众,持衡妙善俗。
握机良所同,用意乃各属。
不见褚衣冠,终焉致巷哭。
商君致力于耕作和战争,制定了关于移树的约定。
赏罚分明,最终震慑了巴蜀。
枭雄虽有非常之能,但专权独断。
百姓能够共同享受幸福,然而开创时常不被重视。
君子重视与群众的违背,持衡而善待风俗。
掌握时机的良好事物,意图各自不同。
看不到褚衣和冠帽,最终只能在巷中哭泣。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商君的变法与秦国的强盛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
作者介绍:
陶正中,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社会现象与历史教训。
创作背景:
在清末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借古喻今,反思历史人物的功过,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关切。
《读史》通过商鞅的变法与社会治理,反映了历史的教训和对权力的思考。诗中以商君为例,指出了在政治改革中,赏罚分明的重要性。诗人通过“枭雄负异能”的描写,揭示了权力集中带来的危害,强调了民众的幸福往往被权力者忽视。同时,诗中提到的“君子重违众”,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君子在维护社会风俗的同时,显得格外无奈。整体而言,诗歌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逐句解析:
商君修耕战,立约于徙木。
描述商鞅修订法律,强调约束的重要性。
赏信罚随彰,卒以震巴蜀。
说明其政策有效,最终让巴蜀地区震动。
枭雄负异能,断制贵专独。
反映一些有能力的人物常常专权独断。
民可与乐成,创始每弗欲。
表达人民能够享受幸福,但开创的机会常常被忽视。
君子重违众,持衡妙善俗。
君子在面对民众的意愿时,常常感到失落。
握机良所同,用意乃各属。
表达对时机的把握不同,意图各自不同。
不见褚衣冠,终焉致巷哭。
最后一句反映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失落。
修辞手法:
诗中采用了对偶和排比的手法,如“赏信罚随彰,卒以震巴蜀”,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反思,对权力和社会治理的思考,强调了民众幸福与权力者决策之间的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商君的变法主要是为了什么?
A. 增强国家实力
B. 增加税收
C. 扩大领土
D. 维护旧制
诗中提到的“枭雄”指的是?
A. 有才能的政治家
B. 专权独断的统治者
C. 忍辱负重的士人
D. 贫苦的平民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陶正中的《读史》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都反映了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但在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上各有不同。陶正中更侧重于政治与历史的教训,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