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乙卯都门杂感 其七

《乙卯都门杂感 其七》

时间: 2025-07-31 11:36:38

诗句

天地此儒冠,馀生托一箪。

交疏讥讪少,家远转迁难。

偕隐终无侣,盟心殊未寒。

平生薄庾信,开府在长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11:36:38

原文展示:

天地此儒冠,馀生托一箪。
交疏讥讪少,家远转迁难。
偕隐终无侣,盟心殊未寒。
平生薄庾信,开府在长安。

白话文翻译:

这天地间,我的儒生身份就像这顶帽子一样,剩下的生命只能寄托在一小篮子里。
交往的书信中讥讽和谴责很少,远离家乡迁徙实在困难。
即使隐居终究没有伴侣,心中的盟誓也未曾冷却。
我平生对庾信的才华十分钦佩,然而如今在长安任职。

注释:

字词注释:

  • 儒冠:指儒生的帽子,象征士人的身份。
  • 一箪:一小篮,表示生活的简朴。
  • 交疏:交往的书信。
  • 讥讪:讥讽和谴责。
  • 偕隐:一起隐居。
  • 盟心:结下的誓言或心愿。
  • 薄庾信:对庾信的才华不够敬重。
  • 开府:指在长安任职或做官。

典故解析:

  • 庾信:庾信是南朝著名的诗人,以其诗才闻名,诗中提及表明对才华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烜,清代诗人,生平资料不多,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对政治、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乙卯都门杂感》是在清代的一个动荡时期创作,诗人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反映出士人的困惑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儒冠”开篇,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士人特有的身份认同中,诗人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展现出一种对理想的坚守与现实的无奈。诗中提到“交疏讥讪少”,反映出作者在社交中感到孤独与失落;而“家远转迁难”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生活的艰辛。整首诗情感细腻,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理想的执着与对现实的无奈,表现了士人面临的困境与挣扎。最后一句“平生薄庾信,开府在长安”则是对个人理想的不满与对现实妥协的感慨,使整首诗更具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地此儒冠:表达了对自己身为儒生的认同与骄傲。
  • 馀生托一箪:生活的简朴,寄托在一小篮子的食物中,象征经济的窘迫。
  • 交疏讥讪少:交际中缺乏支持,感受到孤独。
  • 家远转迁难:迁移到外地生活的艰辛与对故乡的怀念。
  • 偕隐终无侣:隐居生活中,缺乏志同道合的朋友。
  • 盟心殊未寒:尽管现实困苦,但心中的理想与誓言依然坚守。
  • 平生薄庾信:对庾信的才华欣赏,却又感到自己的渺小。
  • 开府在长安:在政治中心长安任职,却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一小篮子,暗示生活的贫乏。
  • 对仗:如“交疏讥讪少,家远转迁难”,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士人的身份认同与生活的艰辛,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映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奈与坚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儒冠:象征士人身份与文化。
  • 一箪:生活的简朴,代表物质条件的匮乏。
  • 盟心:理想与信念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儒冠”象征什么? A. 士人的身份
    B. 生活的富裕
    C. 个人的感情

  2. “交疏讥讪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孤独
    B. 快乐
    C.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庾信”指的是哪个方面?
    A. 生活困境
    B. 对才华的钦佩
    C. 个人的理想

答案:1.A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乙卯都门杂感 其七》都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但前者侧重于自然景象,后者更多地反映了士人的内心挣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庾信与南朝文学的影响》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文漪堂之后凉风堂 由阴径而下至振衣渡又名却女津 题尤生画赠林总兵 元驭阁老将北上要余于野次言别得二章 其二 元驭阁老将北上要余于野次言别得二章 其一 题故孟光禄怡老园 挽皇甫子循先生 癸未除夜 寿余德甫七十 前挥使王君化六十寿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穴宝盖的字 简查 交浅不可言深 西字头的字 深文奥义 捧头鼠窜 包含魄的成语 评功 烦煎 胁从罔治 包含雄的成语 广字头的字 厄字旁的字 无谎不成媒 有期徒刑 牛字旁的字 言十妄九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