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谢林簿遗庐阜茶芽

《谢林簿遗庐阜茶芽》

时间: 2025-05-02 08:00:26

诗句

向来皇佑最升平,民识犁锄不识兵。

茶向此时还有录,令人长羡蔡端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0:26

原文展示

谢林簿遗庐阜茶芽
作者: 潘牥 〔宋代〕

向来皇佑最升平,
民识犁锄不识兵。
茶向此时还有录,
令人长羡蔡端明。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皇佑年间最为安宁,
百姓只懂得耕种,不懂得战争。
此时的茶叶正值好时节,
真令我羡慕蔡君明的才华。

注释

  • 皇佑:指宋仁宗时期的一个年号,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安定。
  • 犁锄:农具,象征着农业的生产活动。
  • :指战争和军事。
  • :指茶叶,象征着生活的富裕与安逸。
  • 蔡端明:蔡襄,字君明,著名的茶学家,诗人,擅长茶的栽培与制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牥,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物,反映民生,寄情于山水之间,文风温润,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皇佑年间,正值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茶芽的生长,表达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珍惜与向往,同时也对蔡襄的茶艺表示钦佩。

诗歌鉴赏

《谢林簿遗庐阜茶芽》是一首描绘和平生活的诗。诗的开头,诗人提到“向来皇佑最升平”,直接引入了历史背景,表现出对安定社会的赞美。接着,诗人写道“民识犁锄不识兵”,展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状态,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与平和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的“茶向此时还有录”则把焦点转向茶叶,表达了茶在这个和平时期的生长与繁荣,显示了生活的富足。最后一句“令人长羡蔡端明”,则是对蔡襄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优秀茶艺的向往与钦佩,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文化与艺术的追求。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与对茶文化的热爱,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向来皇佑最升平:强调历史上皇佑年间的安宁与繁荣,设定了诗的基调。
  • 民识犁锄不识兵:描绘了一幅和谐的乡村图景,百姓只懂得耕作,未曾经历战争。
  • 茶向此时还有录:茶叶生长的美好时节,暗示着生活的富裕与美好。
  • 令人长羡蔡端明:以蔡襄为例,表达对其茶艺和人文修养的羡慕。

修辞手法

此诗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前半部分通过对比“犁锄”和“兵”,表现出安宁与战争的对立。诗中还使用了隐喻,通过茶芽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生活的富足。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和平安定生活的赞美,以及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优秀艺术家蔡襄的敬仰。诗人借茶芽的生长,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皇佑:象征着太平盛世。
  • 犁锄:代表农业生产与安定生活。
  • 茶芽:象征着生活的富裕与希望。
  • 蔡端明:代表着茶文化的高峰与优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向来皇佑最升平”中的“皇佑”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年号?

    • A. 唐
    • B. 宋
    • C. 明
  2. “民识犁锄不识兵”中的“兵”指什么?

    • A. 农具
    • B. 战争
    • C. 食物
  3. 蔡端明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 A. 诗人
    • B. 茶学家
    • C. 政治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茶歌》:描绘茶文化与生活的诗作。
  • 《春日游》:表达对自然与生活的赞美。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李白的作品强调豪情与壮志,而潘牥的诗则更注重平和与生活的细腻。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文化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茶文化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南歌子 南歌子 其一 南歌子 其五 南歌子平韵十四部 其六 南歌子 南歌子 南歌子 其一 独坐蔗庵 南歌子 其三 最忆 南歌子 题画二首 其一 南歌子 游西山舟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拇的词语有哪些 一线生机 牙音 东摸西抹 包含镬的词语有哪些 识时通变 龠字旁的字 熠熠生辉 立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惠存 鬲字旁的字 人字头的字 悬舄 一丝没两气 亅字旁的字 忘乎其形 乏阙 宝盖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