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3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31:18
雪
潘牥 〔宋代〕
薄暮檐牙雨跳珠,
儿童指似雪先驱。
初闻竹上来能密,
旋觉梅梢重欲扶。
北地多应三丈许,
南州近亦十年无。
此间断缚吴元济,
看踏银沙入献俘。
傍晚时分,屋檐下的雨珠像跳动的珍珠,
孩子们指着前来的雪,仿佛雪是它们的先导。
刚听见竹子上的雪声是如此密集,
转眼间又觉得梅树上的雪重得快要折断。
北方的雪应该有三丈深,
而南方的地方近十年都没有雪了。
在这里,我无缘得到吴元济,
只能看着他踏着银沙走进战俘营。
吴元济:指的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在历史上以其才华和个性著称。诗中提到的“断缚吴元济”,可能暗指诗人对自由与创造的渴望。
作者介绍:潘牥,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擅长描写自然景物,诗风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之时,诗人通过雪的描写,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以“雪”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雪的美丽与纯洁。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傍晚雨水的景象,随后引入雪的情景,表现出雪的到来给人们带来的期待与惊喜。诗中通过儿童的指点,将天真无邪的童趣与雪的纯洁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诗的推进,竹子和梅树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雪的重量和寒冷,营造出一种静谧却又有些压迫感的氛围。最后,诗人转向对雪在南北方的不同表现的反思,表达了对南方缺乏雪的无奈与遗憾。诗的结尾提到了吴元济,似乎在表达对自由与创作灵感的向往与渴求。
整首诗通过对雪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生哲思,情感丰富而深邃,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引发对生活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雨跳珠”形象生动,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雪的描写,表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生活境遇的感慨,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薄暮”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诗中提到的“吴元济”是指哪位人物?
诗中对雪的描写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样描绘雪的景象,但更侧重于雪中旅途的艰辛与人生的离别,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