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55: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55:16
捣练子,赋梅青。
休共檀梨取次争。
叶底青青如豆小,
已知金鼎待和羹。
这首诗描绘了梅花的盛景,诗人赞美梅花的青翠,告诫他人不要和檀梨花争高下。梅叶在绿意盎然中显得娇小如豆,暗示着金鼎已经准备好,等待着美味的羹汤。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梅花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赋予坚韧、高洁的象征意义,而檀梨花则多与温婉相联。两者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偏爱。金鼎待和羹则隐喻着美好事物的期待。
作者介绍
此诗的作者为佚名,属于宋代。宋代诗人多以细腻、婉约著称,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宋代,正值梅花最为盛开的季节,诗人通过描绘梅花的青翠,抒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以“捣练子”为题,切入梅花的主题,表现了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赞美。诗句“休共檀梨取次争”中,诗人劝诫他人不要与梅花相争,反映出诗人对梅花独特气质的欣赏。梅叶的“青青如豆小”,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同时也隐喻着梅花的生机和生命力。最后一句“已知金鼎待和羹”则让人联想到美味的即将到来,暗示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对美好时光的珍视。整体而言,诗歌在简洁的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意象,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对生活美好的期待,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梅花的美丽
B. 檀梨花的柔美
C. 美食的制作
D. 生活的哲理
“已知金鼎待和羹”中的“金鼎”象征什么?
A. 古代的乐器
B. 美好生活的期待
C. 梅花的特性
D. 檀梨的美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梅花》同样描绘梅花的美丽,但更加侧重于梅花的精神内涵。李清照的《赋梅》则在描写梅花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