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0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03:02
皋桥
作者: 周文璞 〔宋代〕
伯鸾出京师,慷慨歌五噫。
岂无济时心,升降与我违。
有来适吴中,舂粱救寒饥。
吴人皋伯通,舎之慰穷栖。
方志虽或除,此桥犹可稽。
伯鸾号逸民,佳传照绿绨。
伯通赖有此,庶几与子齐。
至今阊门外,两冢陪要离。
累累各高大,冥冥春草萋。
古者贤哲人,不计凤与鸡。
焜耀亦偶尔,埋没何凄兮。
出语贺两公,亦以昌吾诗。
伯鸾从京城出发,慷慨激昂地唱着歌。
他心中难道没有救济时局的想法吗?
可是升迁与我无缘,
他来到吴地,舂米以救寒饥。
吴国的皋伯通,
把他接纳进来,以慰藉他在穷困中的栖息。
方志虽有时被删除,但这座桥依然可以追溯。
伯鸾被称为逸民,
他的美名照耀在绿绨上。
伯通也因有了这座桥,
才能与伯鸾齐名。
直到今天,阊门外有两座坟冢,
高高耸立,春草茂盛。
古代的贤哲之人,不在意凤和鸡的区别。
即使光辉也只是偶然,
被埋没的又是多么凄凉啊。
我为两位朋友祝贺,
也是为了弘扬我的诗篇。
作者介绍
周文璞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创作背景
《皋桥》创作于周文璞与友人交往的背景下,表达了他对友人的赞美与对时局的感慨,反映出当时士人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思考。
《皋桥》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作,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诗中提到的“伯鸾”象征着追求理想的士人,而“皋伯通”则是现实中给予他支持和安慰的人。通过对友人生活状况的描写,诗人引发了对生存与理想的反思,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无奈。
在语言上,诗人使用了丰富的意象,比如“舂粱救寒饥”,展现了生活的艰辛;而“至今阊门外,两冢陪要离”,则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表达了人事的变迁与无常。同时,诗中流露出对古代贤哲人不计较权贵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深刻的思想反思,展现了周文璞对时局的关注以及对友谊的珍视,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味深远的作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以及对古人精神的追慕,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怀与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诗词测试
“伯鸾”在诗中象征什么?
“舂粱救寒饥”体现了什么?
阊门外的两座坟冢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