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7:5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7:54:38
南阳古原上,荒冢若鱼鳞。
剑佩不为土,衣冠应化尘。
枯骸托魑魅,细草没麒麟。
何必问名氏,汉家多近亲。
在南阳的古原上,荒凉的墓冢像鱼鳞一样零落。
剑佩不再为土所掩,衣冠也应化为尘埃。
枯骨寄托于鬼魅,细草将麒麟埋没。
何必去追问姓名,汉家之中多有近亲。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梅尧臣对历史和人生命运的深思之际,反映了他对个人荣辱及历史无情的感慨。南阳古原是历史的见证,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逝去英雄的追忆,以及对身份和名声的淡泊。
《古冢》是一首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反映出生命短暂与历史长河的对比。全诗从“南阳古原”入手,勾勒出一幅荒凉的景象,诗中“荒冢若鱼鳞”形象生动,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无常。接着,诗人通过“剑佩不为土,衣冠应化尘”表达出即使是昔日的荣耀和身份,也终究会被岁月磨灭,化为尘埃。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枯骸托魑魅,细草没麒麟”,展现出无数英灵的孤寂与凋零,历史中的英雄最终都成为了不可见的存在,令人感慨。
最后一句“何必问名氏,汉家多近亲”更是点明全诗的核心思想:人之生死荣辱,终究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名姓与身份在时间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梅尧臣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生命的感慨,展现了他对个人存在和价值的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南阳古原上,荒冢若鱼鳞。
描述南阳的古原,墓冢分布稀疏,如同鱼鳞般散乱,营造出一种荒凉和历史的氛围。
剑佩不为土,衣冠应化尘。
诗人在此表达了即便是昔日的荣耀(剑佩、衣冠),在时间的冲刷下也会化为尘埃,暗示人无法逃避时间的流逝。
枯骸托魑魅,细草没麒麟。
枯骨与鬼魅相依,细草将曾经的神兽麒麟掩埋,象征着英雄的消逝与荣耀的湮没。
何必问名氏,汉家多近亲。
质疑追问身份的意义,指出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的命运相似,强调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揭示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常,强调了身外之物的虚幻和名姓的无意义。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南阳古原上,荒冢若鱼鳞。”中的“鱼鳞”比喻什么?
诗中提到的“汉家多近亲”主要表达了什么?
“衣冠应化尘”中的“化尘”是什么意思?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将《古冢》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比较,二者都表达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感慨,但梅尧臣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淀与个体的渺小,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困苦和对理想的追求。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对历史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