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潘叔治题刘道士房画薛稷六鹤图六首其三唳

《和潘叔治题刘道士房画薛稷六鹤图六首其三唳》

时间: 2025-04-26 14:03:49

诗句

引吭向层霄,声闻期在耳。

鼓吻意岂疏,知音何已矣。

安得九皋同,流响入万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03:49

原文展示:

梅尧臣的《和潘叔治题刘道士房画薛稷六鹤图六首其三唳》原文如下:

引吭向层霄,声闻期在耳。
鼓吻意岂疏,知音何已矣。
安得九皋同,流响入万里。

白话文翻译:

我高声鸣叫,声音希望能传入云霄。
发出的声音难道会显得疏离吗?
知音又在哪里呢?
怎么能让九皋的回声,流传到万里之外呢?

注释:

  • 引吭:“引吭”意为高声呼叫。
  • 层霄:指高空,云霄之上。
  • 声闻期在耳:声音希望能被听见,期待能传入耳中。
  • 鼓吻:指发声的嘴唇,发出的声音。
  • 知音:指理解自己的人,知音难觅。
  • 九皋:古代诗中常用来指代水边,意指声音能回响的地方。
  • 流响入万里:声音能够传播到远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受到王安石的影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梅尧臣与朋友潘叔治的交往过程中,潘叔治所绘的“六鹤图”引发了梅尧臣的思考,表达出对艺术和友情的渴望。诗中描绘了高声呼唤的情景,反映出诗人对知音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以高亢激昂的语调,传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情感。开头“引吭向层霄”,展现了诗人发声的豪情,声响希望能穿透云霄,象征着对自由与高远境界的追求。第二句“声闻期在耳”透露出一种期待与渴望,诗人想要让自己的声音被理解和聆听,反映了对知音的渴求。

接下来的“鼓吻意岂疏”,诗人自问自己的发声是否显得疏远,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忧虑。最后一句“安得九皋同,流响入万里”,不仅表达了声音的远播,也象征着希望与理想的传播。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将个人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融为一体,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引吭向层霄:表达出诗人高声呼叫的愿望,渴望声音能够传向高空。
  2. 声闻期在耳:表达希望声音能够被他人听见,体现出对理解与共鸣的期待。
  3. 鼓吻意岂疏:自问声音是否显得孤独,透露出内心对人际关系的敏感。
  4. 安得九皋同,流响入万里: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愿意让声音传播至更远的地方。

修辞手法:

  • 比喻:“引吭”比喻发声的勇气与决心。
  • 对仗:如“声闻期在耳”与“安得九皋同”,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流响入万里”夸大了声音的传播,表达了渴望被理解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强调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与理解,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孤独感和对理想追求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层霄:象征高远和理想。
  • 九皋:象征声音的传播和共鸣。
  • :象征个人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引吭”的意思是?

    • A. 低声私语
    • B. 高声呼叫
    • C. 默默无闻
    • D. 轻声吟唱
  2. “安得九皋同”中的“九皋”指什么?

    • A. 一种鸟类
    • B. 远方的山
    • C. 水边的地方
    • D. 幽静的园林
  3. 诗人对知音的态度是?

    • A. 满不在乎
    • B. 渴望与追求
    • C. 嫌弃与无奈
    • D. 轻视与忽略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赠汪伦》

诗词对比:

  • 梅尧臣杜甫的作品都表现了对知音的渴望,但梅尧臣的诗更集中于声音的传播与内心的孤独,而杜甫则更注重情感的深度与历史的厚重。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梅尧臣集》
  • 《唐宋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画 题华山高卧图 山居即事 其二 八仙花 元会大飨歌十首 其二 皇夏 春日积雨数与友人订看花之期不得果赴偶午睡闻箫声在雨中因拈韵戏赋纪事 簇蚕词 山中七夕 一剪梅 题阙 其四十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鹿伏鹤行 侍候 手推车 咬起牙关 耂字旁的字 毛字旁的字 车过腹痛 阶级矛盾 金字旁的字 玩兵黩武 大颜 剞劂氏 牢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廾字旁的字 包含怀的成语 各有巧妙不同 貝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