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旌节

《旌节》

时间: 2025-04-29 22:04:17

诗句

君恩华我老,旌节到柴门。

我本一书生,乃忝侯伯尊。

忆昔有鼻祖,渔钓干周文。

既已成王业,营丘垂后昆。

功德虽不同,齿貌略可论,相望数千载,但愧非贤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04:17

诗词名称: 旌节

作者: 姜特立 〔宋代〕


原文展示:

君恩华我老,旌节到柴门。
我本一书生,乃忝侯伯尊。
忆昔有鼻祖,渔钓干周文。
既已成王业,营丘垂后昆。
功德虽不同,齿貌略可论,
相望数千载,但愧非贤孙。


白话文翻译:

我的年纪已经很大,君王的恩泽却依然显赫,旌旗飘扬来到我的柴门前。我本是一个普通的书生,怎敢自称侯伯的尊位。回想我的祖先,曾在周朝时以渔钓为生,后来建立了王业,留下了后代子孙。虽然我的功德与他们不同,容貌也略有差异,但数千年来的相望相识,让我感到愧疚,因为我并非他们的贤孙。


注释:

字词注释:

  • 君恩:指君主的恩惠。
  • 旌节:指军旗、标志,象征着权力和荣耀。
  • 书生:指读书人,常用来谦称自己。
  • 忝:愧疚、惭愧。
  • 鼻祖:直接的祖先。
  • 王业:指建立的王朝或事业。
  • 后昆:后代子孙。
  • 齿貌:容貌和年龄。

典故解析:

  • 周文:指周朝的文化和文治,代表了一个较为辉煌的历史时期。
  • 营丘:营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方,象征着建立的基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约1083年-约1146年),字师德,号少游,宋代诗人,曾任官职,因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受到后人的喜爱。他的诗多抒发个人情感,关注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该诗写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之际,诗人通过对祖先的追忆与自我反思,表达了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与对历史的敬畏。


诗歌鉴赏:

《旌节》是一首充满历史情怀的诗,姜特立通过对祖先的回忆与自我定位,展现了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诗的开头提到“君恩华我老”,既表达了对君主恩德的感激,也隐透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以“旌节到柴门”引入,象征着权力与荣耀的接近,然而“我本一书生”则是对自身身份的自谦与反思。

诗中回忆鼻祖的渔钓生涯,与“成王业”的对比,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渺小。尽管诗人自认与先辈的功德不同,但“相望数千载”则显示出对历史的敬重与传承的责任感。“但愧非贤孙”一句更是点明了诗人的自省与惭愧,表达了对未能继承家族荣光的无奈与自责。

整首诗意蕴深厚,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追念,也有对个人命运的叹息,呈现出一种厚重的家国情怀,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君恩华我老”表达了诗人对君主恩泽的感激,同时也流露出年华已逝的感慨。
  • 第二句:“旌节到柴门”通过形象的旌旗到达,传达出权力与地位的荣光降临。
  • 第三句:“我本一书生”自谦地表明自己的身份,暗示对荣华的渴望与自卑。
  • 第四句:“忆昔有鼻祖”引入对祖先的回忆,显示出对家族历史的关注。
  • 第五句:“既已成王业”承接祖先的成就,强调历史的延续。
  • 第六句:“功德虽不同”表达了自我与先辈的差异,反映出诗人的谦逊。
  • 第七句:“齿貌略可论”暗示纵然外貌与年岁不同,仍有可比之处。
  • 第八句:“相望数千载”体现了历史的深远,诗人对历史的敬仰。
  • 第九句:“但愧非贤孙”进一步明言自责,渴望不负祖宗的期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君恩华我老”与“旌节到柴门”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旌节”作为权力的象征,形象生动。
  • 夸张:通过“数千载”的表达,强调历史的悠久与个人的渺小。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历史传承与个人身份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祖先的敬仰、对自身地位的自省以及对历史责任的思考,呈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君恩:象征着权力与庇护。
  • 旌节:象征着荣耀与成就。
  • 鼻祖:代表着历史与传承。
  • 渔钓:象征着简单的生计与朴素的生活。
  • 王业:象征着成功与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旌节”象征什么?

    • A. 权力和荣耀
    • B. 乡村生活
    • C. 自然景观
  2. 诗人对自己的身份是如何描述的?

    • A. 自豪
    • B. 自谦
    • C. 无所谓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祖先的追忆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爱情的思考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对比姜特立的《旌节》和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命运的感慨,但姜特立更侧重于家族传承与自我反思,而杜甫则关注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忧虑。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3. 《宋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和毛君州宅八咏 磨剑池 同外孙文九新春五绝句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 下邳黄石公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欧阳公所蓄石屏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其八梁山泊见 和子瞻濠州七绝观鱼台 次韵孙户曹朴柳湖 食鸡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石字旁的字 捡挍 名山胜水 投诉 好酒贪杯 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好景不长 手字旁的字 众喣漂山 包含忘的成语 流斡 纷乱如麻 临危自悔 双人旁的字 寸土不让 羽字旁的字 木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