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3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34:59
嘲顽石幻相
作者: 曹雪芹 〔清代〕
女娲炼石已荒唐,
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
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
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
无非公子与红妆。
这首诗开头提到女娲炼石的荒唐,接着又谈到在荒唐的基础上演绎出一个更为荒唐的世界。失去了真实幽灵的境界,所幻化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个臭皮囊。人们若能明白命运的失败与金钱的无色彩,那便是对时代的叹息,玉石也失去了光泽。白骨如山,忘却了姓氏的存在,最后不过是公子与红妆的追求。
曹雪芹(1715年-1763年),清代小说家,著有《红楼梦》。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因家道中落,生活困苦,晚年生活贫寒,但他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尤其在小说和诗词方面,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嘲顽石幻相》创作于曹雪芹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诗中所表达的对虚幻与真实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无奈,折射出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
《嘲顽石幻相》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曹雪芹通过对女娲炼石的描述,揭示了人类在追求虚幻之美时所面临的荒唐与失落。诗中“荒唐”一词的重复使用,强调了人类在追求美好境界的过程中,往往迷失了真正的自我,最终只剩下“臭皮囊”的无奈。诗人在表达对人生和命运的感叹时,混合了个人的经历与对社会的观察,展现出一种深刻的悲观情绪。
诗的后半部分讨论了命运与金钱的关系,指出金钱并不能赋予人真正的价值。这里的“玉不光”象征着一种失去光彩的美,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最后两句“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则是对人类生命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的一生终究是归于尘土,而那些曾经的荣华富贵在死亡面前毫无意义。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无常与虚幻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失落,以及对人类追求美好而最终落入荒唐境地的批判。
诗中提到的“女娲”是指什么?
“臭皮囊”在诗中代表什么?
诗中提到的“白骨如山”意指?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曹雪芹的《嘲顽石幻相》更加强调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而李白则多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豪放的情感。两首诗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