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01: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01:37
题静庵卷为黄学士乃尊作
作者:王绂
永乐有高士,簪缨旧名门。
耆年际昭代,有子承君恩。
丝纶慎所职,密勿居词垣。
赞襄竭忠荩,惟思济元元。
先生遂高志,悠然乐田园。
种植森且繁,芝兰满阶轩。
冲怀澹无虑,隐几时忘言。
山光散馀霭,水色明朝暾。
自得静者妙,岂云厌尘喧。
赐金屡归奉,日以供盘餐。
时时叙邻叟,倒此花下樽。
酒酣念恩泽,一一相与论。
中心增感激,永矢惟弗谖。
嗟哉静中意,乃有仁道存。
高风振千古,里俗应弥敦。
在永乐年间,有位高士,他出身于显赫的家族。年事已高之际,他的儿子承受了皇上的恩宠。身处官场,他的丝纶之职需谨慎,切不可在词坛上高谈阔论。他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只希望能够拯救天下。于是,这位先生志向高远,悠然自得地享受田园生活。他种植的花草繁茂,芝兰满庭增色。内心平和淡然,时常忘却言语。山光洒落余晖,水色映衬晨曦。自得其乐的境界,何必厌倦世俗的喧嚣?金钱的赐予频频而来,日常生活中也有丰盛的饭菜。时常与邻居叙旧,在花下畅饮。酒酣之际,感念恩泽,大家一同畅谈。内心愈加感动,永远不会忘却。唉,静中的情怀,正是仁道的存在。高风亮节将传颂千古,民俗也应更加淳厚。
作者介绍:王绂(约1360-1420),字子恭,号闻斋,明代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曾任翰林院编修,工于诗文,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永乐年间,反映了王绂对高士黄学士的赞美,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士人对政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生活的追求。
王绂在《题静庵卷为黄学士乃尊作》中,通过对黄学士的描绘,彰显了高士的风范和田园生活的宁静。诗的开头便以“永乐有高士”引入,强调了黄学士的显赫背景和德才。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黄学士在官场上的谨慎和对国家的忠诚,体现了士人的责任感。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转向对黄学士隐逸生活的赞美,描绘了他在田园中种植花草、享受自然的惬意,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特别是“山光散馀霭,水色明朝暾”一句,描绘了清晨的山水景色,渗透出一种恬淡与宁静的氛围,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
最后,王绂以“高风振千古,里俗应弥敦”作结,强调高士的品德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值得后人传颂,呼应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高士的品德和生活,更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风气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高士黄学士的赞美,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尚品德的敬仰,体现了士人对社会责任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丰富了画面,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理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高士”是指谁?
“酒酣念恩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山光散馀霭”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