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次韵杏花三首

《次韵杏花三首》

时间: 2025-05-04 03:29:49

诗句

看时高艳先惊眼,折处幽香易满怀。

野女强簪看亦丑,少教憔悴逐荆钗。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9:49

诗词名称: 次韵杏花三首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原文展示:

看时高艳先惊眼,折处幽香易满怀。
野女强簪看亦丑,少教憔悴逐荆钗。

白话文翻译:

在看杏花时,它的高矮和艳丽令人惊艳,折下之后,幽香扑鼻,令人心中满怀。
乡下的女子虽用力扎簪,但看起来也显得丑陋,少了几分妩媚,反而显得憔悴,仿佛被荆钗所比。

注释:

  • 高艳:形容杏花的高度和艳丽。
  • 幽香:指花香的清幽。
  • 野女:指乡村的女子。
  • 强簪:形容用力将发簪插入头发。
  • 憔悴:形容女子看上去疲惫、消瘦的样子。
  • 荆钗:指一种粗糙的发簪,常用于形容乡村女子的简单和朴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天,王安石在杏花盛开的时节,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乡村女子的对比,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诗中结合了对美的赞美与对乡村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社会状况的关注与批评。

诗歌鉴赏:

此首诗以杏花为引子,展开对美的细腻观察和乡村生活的深刻描绘。开篇以“高艳”二字奠定了杏花的美丽形象,令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那枝头绽放的花朵,生机盎然。随后“幽香易满怀”则将感官体验进一步深化,幽香扑鼻,令人沉醉其中,传达了花香带来的愉悦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对乡村女子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乡村女子用力扎簪,但她们的外貌依旧显得单薄与憔悴,象征着艰辛的生活和缺乏美的修饰。这种对比不仅让人反思自然的美与人造的美的关系,也引发对社会和经济状况的思考。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不失优雅,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王安石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对美的追求。通过杏花的美丽与乡女的憔悴,折射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看时高艳先惊眼:在欣赏杏花时,它的高大与艳丽首先吸引了我的目光。
  2. 折处幽香易满怀:当我折下花朵时,清幽的香气立刻充满我的心怀。
  3. 野女强簪看亦丑:乡村的女子虽然用力把发簪插好,但看上去依然显得丑陋。
  4. 少教憔悴逐荆钗:少了妆扮,显得憔悴,像是用粗糙的荆钗扎成的发型。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杏花与乡村女子的对比,突显出二者在美与丑上的差异。
  • 拟人:杏花的“高艳”仿佛具有了生命,能够“惊眼”。
  • 意象:杏花的美丽与乡村女子的憔悴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杏花的赞美与对乡村女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与对乡村生活的思考,反映了社会的差异与人生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乡村女子:象征着质朴却又艰辛的生活。
  • 幽香:象征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高艳”最早是指哪个事物?
    • A. 杏花
    • B. 野女
    • C. 荆钗
    • D. 诗人
  2. “少教憔悴逐荆钗”中,“荆钗”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美丽
    • B. 乡村女子的朴素
    • C. 高贵
    • D. 生活的艰辛

答案

  1. A. 杏花
  2. B. 乡村女子的朴素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王安石的《次韵杏花三首》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展现了自然之美,但王安石更侧重于社会对比,李白则集中在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上,二者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安石全集》
  • 《古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玉楼春 其四 叠韵,答费民焕 玉楼春 其一 次周美成 玉楼春 玉楼春 六月二十夜 玉楼春 有作。一月六日 玉楼春 其二十一 玉楼春 玉楼春 画牡丹赠谢淑眉世妹 玉楼春 春日寄玄同 玉楼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酣歌醉舞 印手 卜字旁的字 目字旁的字 募俞 凵字底的字 里字旁的字 无与为比 包含撕的词语有哪些 理脉 颿布 隹字旁的字 鼎铛玉石 精力充沛 包含嬉的词语有哪些 三槐九棘 梅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