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9: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9:49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看时高艳先惊眼,折处幽香易满怀。
野女强簪看亦丑,少教憔悴逐荆钗。
在看杏花时,它的高矮和艳丽令人惊艳,折下之后,幽香扑鼻,令人心中满怀。
乡下的女子虽用力扎簪,但看起来也显得丑陋,少了几分妩媚,反而显得憔悴,仿佛被荆钗所比。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天,王安石在杏花盛开的时节,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乡村女子的对比,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诗中结合了对美的赞美与对乡村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社会状况的关注与批评。
此首诗以杏花为引子,展开对美的细腻观察和乡村生活的深刻描绘。开篇以“高艳”二字奠定了杏花的美丽形象,令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那枝头绽放的花朵,生机盎然。随后“幽香易满怀”则将感官体验进一步深化,幽香扑鼻,令人沉醉其中,传达了花香带来的愉悦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对乡村女子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乡村女子用力扎簪,但她们的外貌依旧显得单薄与憔悴,象征着艰辛的生活和缺乏美的修饰。这种对比不仅让人反思自然的美与人造的美的关系,也引发对社会和经济状况的思考。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不失优雅,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王安石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对美的追求。通过杏花的美丽与乡女的憔悴,折射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杏花的赞美与对乡村女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与对乡村生活的思考,反映了社会的差异与人生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王安石的《次韵杏花三首》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展现了自然之美,但王安石更侧重于社会对比,李白则集中在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上,二者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