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风入松 夏吷庵丈画黄山十松图

《风入松 夏吷庵丈画黄山十松图》

时间: 2025-05-06 18:39:14

诗句

名山十幅画图中。

冷意入青松。

蒲团破石呈奇态,又宛然、偃蹇苍龙。

美媲华颠汉迹,荣同岱岳秦封。

鸿都词客兴偏浓。

揽胜好携筇。

千岩万壑收罗惯,尽毫端、吞吐鸿濛。

借取太常竹趣,分明黄鹤松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39:14

原文展示:

风入松 夏吷庵丈画黄山十松图
作者:吴湖帆 〔清代〕

名山十幅画图中。
冷意入青松。
蒲团破石呈奇态,
又宛然偃蹇苍龙。
美媲华颠汉迹,
荣同岱岳秦封。
鸿都词客兴偏浓,
揽胜好携筇。
千岩万壑收罗惯,
尽毫端吞吐鸿濛。
借取太常竹趣,
分明黄鹤松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十幅关于名山的画作,画中的青松在冷风中摇曳。岩石上长出的蒲团形状奇特,仿佛是一条卧龙。它的美丽可以与华山的汉代遗迹媲美,也与岱岳的秦代封地相提并论。来自鸿都的词客对此情景感慨颇深,兴致勃勃地前来游玩,手中拄着竹杖。千山万壑,他都能轻松地收纳于笔端,尽情描绘出那浩瀚的景色。借用太常寺的竹趣,似乎能听到黄鹤楼的松风。

注释:

  1. 青松:指青翠的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
  2. 蒲团:指生长在岩石上的一种植物,形态奇特。
  3. 偃蹇:形容卧龙的姿态,表示松树的姿态十分优美。
  4. 华颠:华山的顶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5. 岱岳:指泰山,象征着高大与雄伟。
  6. 鸿都:指古代的词人,象征着文学的繁荣。
  7. :竹杖,表示行走时的辅助工具。
  8. 千岩万壑:形容山峦起伏,地势险峻。
  9. 毫端:指笔尖,形容书写的技巧。
  10. 太常:指太常寺,以竹林著称。
  11. 黄鹤:黄鹤楼,富有诗意的名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湖帆(1894-1968),字仲明,号湖帆,江苏人,清代著名画家和诗人。他的绘画以山水画著称,常常与诗词相结合,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风入松》创作于吴湖帆画黄山十松图时,表达了他对黄山美景的赞美及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体现了清代文人对山水的崇敬和对文化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黄山的十幅松树画为背景,展现了吴湖帆对自然和艺术的深刻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不仅仅是黄山的自然风光,更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通过“冷意入青松”的描写,诗人将松树的坚韧与冷冽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蒲团破石呈奇态”,则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神秘。诗中提到的华山和泰山,都是中国著名的名山,表明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向往。

在形式上,诗歌运用了优美的比喻和对仗,使整体韵律感极强。诗人通过描绘千岩万壑的景色,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艺术创作的自信,似乎在说:在无尽的自然美景中,艺术家可以找到灵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借取太常竹趣,分明黄鹤松风”的结尾,诗人将自然与文化相结合,隐喻着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对黄山自然景观的赞美,也蕴含了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名山十幅画图中:引入诗的主题,强调画作的重要性。
  2. 冷意入青松:描绘松树在寒风中的坚韧,暗示自然的力量。
  3. 蒲团破石呈奇态:说明自然界的奇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4. 又宛然偃蹇苍龙:用比喻形容松树的姿态,增强诗歌的形象性。
  5. 美媲华颠汉迹:将松树之美与华山的历史相提并论,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6. 荣同岱岳秦封:将自然美与历史名山联系,增加文化深度。
  7. 鸿都词客兴偏浓:引入文化背景,表示文学与自然的融合。
  8. 揽胜好携筇: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强调游玩的情趣。
  9. 千岩万壑收罗惯:展示诗人的艺术技巧与自信。
  10. 尽毫端吞吐鸿濛:形容诗人笔下的景色如同气势磅礴的自然。
  11. 借取太常竹趣:强调自然中的文化意蕴。
  12. 分明黄鹤松风:将自然与文化的结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宛然偃蹇苍龙”,形象生动。
  • 对仗:如“千岩万壑”、“荣同岱岳”,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如“尽毫端吞吐鸿濛”,表现诗人对景色的热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黄山的松树为中心,通过描绘自然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青松:象征坚韧与长寿,代表自然之美。
  2. 蒲团:自然界的奇特生命,暗示生命的顽强。
  3. 苍龙:象征力量与灵性,强调自然的神秘感。
  4. 华山、岱岳:代表传统文化与历史的深厚底蕴。
  5. 鸿都、黄鹤:代表文学与艺术的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松”象征什么?

    • A. 坚韧与长寿
    • B. 美丽与柔软
    • C. 高大与雄伟
    • D. 温暖与宁静
  2. “蒲团破石呈奇态”中的“蒲团”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动物
    • C. 一种工具
    • D. 一种建筑
  3. 诗中提到的“千岩万壑”指的是什么?

    • A. 壮丽的景色
    • B. 复杂的历史
    • C. 精美的艺术
    • D. 深厚的文化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2.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3. 《望庐山瀑布》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风入松》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登鹳雀楼》更侧重于高远的视野和人生哲理;而《风入松》则深入描绘了自然的细节与文化的结合,展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 详尽介绍清代诗词的背景与风格。
  2. 《中国山水画史》 - 探讨中国山水画的演变与名家作品。
  3. 《诗词鉴赏与创作》 - 介绍诗词的鉴赏技巧与创作方法。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春尽日 无策 南剑溪上 归来二首儿子创小楼以安老者 其一 访漳州赵用父使君 访西涧王深道 舟中小酌 怀家三首 鄂渚烟波亭 诘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湘波仙子 气逾霄汉 政简刑清 厄字旁的字 儒柔 多易多难 四字头的字 聪明英毅 兀字旁的字 包含稚的成语 禅室 呱呱而泣 酉字旁的字 麻条 片字旁的字 周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