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04: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04:03
《海棠》
作者: 晏殊 〔宋代〕
杳霭何惊目,鲜妍欲荡魂。
向人无限思,当画不胜繁。
浩露晴方浥,游蜂暖更喧。
祇应春有意,留赠子山园。
在朦胧的烟霭中,何以让我惊艳?那鲜艳的花朵,仿佛要撩动我的魂魄。对着人,心中无尽的思念,若要画出来也难以描绘其繁盛。清晨的露水刚被阳光晒干,游荡的蜜蜂在温暖的空气中更显喧闹。春天的情意,应该是留给子山园的吧。
“子山园”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地方,诗中提及的“春有意”寓意春天的美好和情感的寄托,暗指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晏殊(991年-1055年),字仲明,号疏影,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精通诗文,尤其擅长词。在文学上,他以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
《海棠》创作于宋代,正值春天,正是花开之际,诗人借海棠花的美丽抒发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海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诗中“杳霭何惊目,鲜妍欲荡魂”用简练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的惊叹与倾心,展现了花的美丽给人带来的震撼感。在“向人无限思,当画不胜繁”中,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思念,这种思念不仅仅是对花的欣赏,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寄托。“浩露晴方浥,游蜂暖更喧”则描写了春天的气息,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春日的温暖与生机。整首诗通过对海棠花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出人内心的感受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鲜妍欲荡魂”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表达花的美丽对人的影响,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思念,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杳霭何惊目”中“杳霭”指什么?
A. 晴天 B. 烟雾 C. 星辰
答案:B. 烟雾
诗中“浩露晴方浥”描写了什么景象?
A. 花开 B. 清晨的露水 C. 黄昏
答案:B. 清晨的露水
“祇应春有意”中的“有意”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春天的情感 C. 春天的美丽
答案:B. 春天的情感
《海棠》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但前者更倾向于描绘自然之美,后者则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