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解红 呜鹤余音卷一

《解红 呜鹤余音卷一》

时间: 2025-04-21 00:11:40

诗句

混元朴裂。

转四生六道何时彻。

翻躯改壳,杳冥中万度生灭。

皆因父母,匹配阴阳合精血。

胞衣内,感成胎孕,形自结。

不知谁腥臭穴。

认作自家好宅舍。

钻头扑人轮回劫。

任形骸贩骨,高似山叠。

学道修真莫着邪,休言龙虎,罢讲龟蛇。

莫寻婴姹。

收拾起四象三车。

刀圭铅汞,水火黄芽并白雪。

百般呼吸,神和气化弄舌。

性中母令一物添,心上常教万缘绝。

孤然独显沉沉月。

放灵明晃朗,无障无遮。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1 00:11:40

原文展示

混元朴裂。转四生六道何时彻。翻躯改壳,杳冥中万度生灭。皆因父母,匹配阴阳合精血。胞衣内,感成胎孕,形自结。不知谁腥臭穴。认作自家好宅舍。钻头扑人轮回劫。任形骸贩骨,高似山叠。学道修真莫着邪,休言龙虎,罢讲龟蛇。莫寻婴姹。收拾起四象三车。刀圭铅汞,水火黄芽并白雪。百般呼吸,神和气化弄舌。性中母令一物添,心上常教万缘绝。孤然独显沉沉月。放灵明晃朗,无障无遮。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可以理解为对生命轮回和修行的思考。作者探讨了生死、父母、阴阳的关系,强调在混沌状态中如何突破轮回的束缚。诗中提到,生命的形成与父母的结合密切相关,而个体在世俗生活中往往迷失,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面对轮回的劫难,身为人的我们却常常沉迷于形骸的贪念,忽视了修道的真谛。诗中还提到通过修行来超脱世俗的种种,最终达到一种清明、无障碍的境界。

注释

  • 混元朴裂:混元指混沌状态;朴裂形容宇宙万物从混沌中分化出来。
  • 四生六道:指生命的不同形态和轮回的六个境界。
  • 阴阳合精血:指父母的结合产生了生命,阴阳代表女性与男性的结合。
  • 腥臭穴:比喻身体的某些部分,暗指人身的局限和不洁。
  • 四象三车:道教哲学中的概念,代表四种基本元素和三种主要的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三于真人,元代道士,以道教哲学为核心,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作品多探讨道理与修行。

创作背景:在元代,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许多人寻求精神寄托,三于真人的诗作正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表达了对道教修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象吸引读者,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诗的开头以“混元朴裂”引入,揭示了宇宙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接着通过“转四生六道”引发对生命轮回的探讨。诗中对“父母”的强调,体现了道教对生育和家庭的重视,同时也隐含着人生的复杂性。

作者在描述轮回时,运用“钻头扑人轮回劫”等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人们在轮回中受苦的现实,形象地表达了身处世俗的局限。后半部分则转向修行的智慧,强调学道修真需避免邪道,而应回归本心,去除杂念。

整首诗在语言上采用了许多独特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和隐喻,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最终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本质与超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混元朴裂:开篇即指出宇宙的起源和变化。
  2. 转四生六道何时彻:探讨生命转化与轮回的规律。
  3. 翻躯改壳:暗示人们在修行中不断变化和超越。
  4. 皆因父母:强调生命的起源和家庭关系。
  5. 不知谁腥臭穴:讽刺人们对自我局限的无知。
  6. 学道修真莫着邪:提醒修道者要防止迷失方向。
  7. 孤然独显沉沉月:最后归结于一种孤独而宁静的超然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腥臭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身的局限。
  • 对仗:整首诗在节奏和结构上严谨有序,增强了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生命轮回的反思和对修道的追求,强调人们应超越物质束缚,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混元:象征未分化的宇宙状态。
  • 腥臭穴:代表世俗生活中的污浊和局限。
  • 沉沉月:象征宁静的心境和超脱的状态。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丰富了诗的内涵,表现了道教哲学中对生命、死亡、轮回以及超脱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四生六道”指的是什么? A. 四种动物和六个地方 B. 生命的不同形态和轮回的六个境界 C. 四季和六个方位

  2. 诗中“钻头扑人轮回劫”的意思是? A. 描述人的痛苦 B. 形容人们追求财富 C. 指人们的修行

  3. “孤然独显沉沉月”可以理解为? A. 体现孤独的美 B. 描述月亮的形状 C. 反映人们的忧伤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道德经》:老子的经典著作,同样探讨道与自然的关系。
  • 《朝天子·咏喇叭》:李清照通过对道教主题的表达,揭示了内心的感悟。

诗词对比

  • 三于真人的作品与王阳明的《传习录》:两者都强调心性的修行,但三于真人更侧重于道教的轮回观,而王阳明则强调知行合一的哲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道教文化与中国文学》
  • 《元代诗人三于真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过龙门 过龙门 过龙门 过龙门 扫地花 扫地花 鸡㙡菌 扫地花 送春,用梦窗古江村韵 扫地花 鸡枞菌 扫地花 阳台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据图刎首 包含钺的词语有哪些 祥字篆书怎么写_祥字篆书书写步骤详解 带金的汉字大全_金字旁的字有哪些 带ou的汉字大全_拼音ou的汉字列表 病残 儿字旁的字 两点水的字 立刀旁的字 六经三史 宝盖头汉字大全_带宝盖头的汉字详解 遗簪弊屦 包含聪的成语 包含道的词语有哪些 夕字旁的字 蔸种 凤翣 少年老诚 丁香头 碗字的笔画顺序详解_碗字的笔顺规则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