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0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05:46
《游普照寺怀古效山谷体》
郭仪霄 〔清代〕
普照寺前尘不嚣,将军舍宅开堂坳。
丛林郁郁青天高,公权健笔碑亭牢。
当年寺富佛亦豪,上方钟鼓无暮朝。
撞檐铁马声喧呶,媚佛求福纷牛毛。
劫灰飞荡山寂寥,鹿女踯躅狙公号。
阴房圯树生木妖,佛火无光山鬼骄。
世尊潦倒沙弥逃,莲花高座长蓬蒿。
腹脐剥落鼪鼯巢,霜零露渍风萧骚。
行脚不见僧打包,募化无人输金刀。
冷处谁肯纸钱烧,广生宫刹风景饶。
头陀兀秃紫衣飘,士女杂遝相招邀。
庄严缨络七宝翘,咫尺对望分壤霄。
空门亦苦炎凉遭,何况人间富贵交。
得势失势如风潮,安得龙公白丝袍,
迎取钦老诛菅茅。
普照寺前幽静无嚣,昔日将军的宅邸在此开阔。
丛林深厚,青天高远,公权力的碑亭依旧巍峨。
当年寺庙富丽堂皇,钟鼓声声伴晨昏。
撞檐铁马声响彻,求佛的香火如牛毛般纷纷。
劫灰飞扬,山中寂寥,鹿女踯躅,狙公呼号。
阴暗处的枯树生出木妖,佛火无光山鬼傲然。
世尊潦倒,沙弥已逃,莲花高座长满蓬蒿。
腹脐剥落,鼪鼯的巢穴,霜零露湿,风声萧索。
行脚僧人无处打包,募化无人,金刀无缘输送。
冷清之处,谁愿意烧纸钱,广生宫刹风景如故。
头陀秃头紫袍飘动,士女们混杂在一起招呼。
庄严的缨络,七宝辉煌,咫尺相望却分隔两岸。
空门也遭受炎凉,何况人间的富贵交替。
得势失势如风潮,何时能得龙公的白丝袍,
迎取钦老,剿除菅茅。
郭仪霄,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游普照寺怀古效山谷体》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之际,诗人借用普照寺的景象,表达了对古代盛世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反思。
这首诗通过描绘普照寺的景象,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化。诗人在开头以“尘不嚣”引出寺庙的宁静,接着描绘了曾经的繁荣与如今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诗中反复提到“佛”,不仅是对宗教信仰的呼唤,更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人间财富的思考。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丛林、钟鼓、铁马等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寺庙图景,同时也暗示了人世间的繁华与虚无。特别是“世尊潦倒沙弥逃”、“得势失势如风潮”等句,直白地道出了人间的无常与苦楚。整首诗在音韵上也展现了对仗工整的美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意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律之美。
整首诗呈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批判,表达了对人间浮华的失望与对精神信仰的追求。诗人通过对普照寺的描绘,反映出人世间的无常与苦楚,展现出一种对往日辉煌的怀念与对现世冷漠的哀叹。
诗中的“普照寺”象征着什么?
诗中提到“世尊潦倒”,这反映了什么?
“得势失势如风潮”中的“风潮”比喻什么?
王维《鹿柴》 vs 郭仪霄《游普照寺怀古效山谷体》
两首诗均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前者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后者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对信仰与人世的思考。郭仪霄的作品更为沉重,反映出对逝去辉煌的深刻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