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伯循和石堂后二首复依韵 其二

《伯循和石堂后二首复依韵 其二》

时间: 2025-05-07 18:14:50

诗句

棹歌一唱醒群迷,先有胸中九曲溪。

仁智之真常莹彻,过门不入亦山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14:50

原文展示:

棹歌一唱醒群迷,
先有胸中九曲溪。
仁智之真常莹彻,
过门不入亦山栖。

白话文翻译:

一首船歌唱响,唤醒了那些迷茫的人;
心中早已存在的,像九曲溪一样曲折悠然。
仁爱和智慧的真谛,总是清澈透彻;
即使没有进入门中,心灵依旧栖息在山间。

注释:

  •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通常用来调节气氛,抒发情感。
  • 群迷:众多迷失方向的人。
  • 九曲溪:形容曲折的溪流,象征复杂的内心世界。
  • 仁智之真:仁爱与智慧的真实本质。
  • 常莹彻:常常是清澈透彻的。
  • 过门不入:指未进入某个地方,形容心境的独立。

典故解析:

“九曲溪”可能源于中国文学中对曲折小溪的描写,象征人生的复杂与多变。在古代文化中,仁爱与智慧常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两大原则,此诗中提及的“仁智之真”,强调了内心的清澈与真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字仲和,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一个静谧的山水环境中,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表达了对迷失状态的反思,以及对仁智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棹歌”开篇,通过音乐的力量唤醒迷失的人,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诗中提到的“九曲溪”不仅仅是自然景象,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哲理,象征着人生的曲折与复杂。接下来的“仁智之真常莹彻”则是对高尚品质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真理和智慧的渴望。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为背景,结合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一个内心宁静、追求智慧的精神境界。尤其是最后一句“过门不入亦山栖”,更是将心灵的栖息与自然的结合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超脱的自在,又有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这种宁静与深邃的感受,使得全诗充满了哲学的思考与艺术的美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棹歌一唱醒群迷:通过船上的歌声,唤醒了那些迷失方向、迷惘的人们。
    • 先有胸中九曲溪:在心中早已存在一种复杂而曲折的情感,像九曲的小溪一样。
    • 仁智之真常莹彻:仁爱与智慧的真实本质总是清澈透亮。
    • 过门不入亦山栖:即使没有进入某个地方,心灵依然可以在山中找到栖息之所。
  • 修辞手法

    • 对比:迷失与觉醒、复杂与清澈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九曲溪象征内心的复杂,仁智代表追求的真理。
    • 拟人:将“仁智”拟人化,强调其清澈的本质。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内心的迷茫与觉醒,强调了仁爱与智慧的重要性,表达了对自然与心灵栖息之地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棹歌:象征生命中的乐趣与调和。
  • 九曲溪:代表人生的复杂与多变,内心的情感。
  • 仁智:象征高尚的人格与智慧。
  • 山栖:意指心灵的归宿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棹歌一唱醒群迷”中“棹歌”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A. 唤醒迷失的人
    • B. 表达孤独
    • C. 描绘自然景色
  2. “仁智之真常莹彻”中的“仁智”指的是什么?

    • A. 财富与权力
    • B. 仁爱与智慧
    • C. 友情与爱情
  3. “过门不入亦山栖”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 A. 对物质的追求
    • B. 心灵的独立与宁静
    • C.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陈普与王维同为山水诗人,但王维的作品更倾向于描写自然的静谧,而陈普则在自然中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六十拜河南尹 游宝称寺 放旅雁(元和十年冬作) 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 喜梦得自冯翊归洛,兼呈令公 杂曲歌辞。浩歌行 重题(一作重题别遗爱草堂) 雨中招张司业宿 喜张十八博士除水部员外郎 游平泉宴浥涧,宿香山石楼,赠座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书谒 王字旁的字 辰字旁的字 齿字旁的字 偶句 播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雄鸡夜鸣 包含饬的词语有哪些 两得其中 甲卒 巳字旁的字 七了八当 勋勚 銮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国计民生 鬯字旁的字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心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