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8:03
临江仙·子後寅前东向坐
作者:曾慥 〔宋代〕
子後寅前东向坐,冥心琢齿鸣鼍。
托天回顾眼光摩。张弓仍踏弩,升降辘轳多。
三度朝元九度转,背摩双摆扳弩。
虎龙交际咽元和。浴身挑甲罢,便可蹑烟萝。
坐在子时与寅时之间,朝东而望,心中默念,牙齿轻轻咬动,听到蛙鸣。
仰天回望,目光如同摩擦一般。拉弓时仍然踏着弩,升降的辘轳声不断。
三次朝元,九次循环,背后摩擦着双弩的扳机。
虎与龙交汇,吞咽着元气和谐。洗净身体,卸去铠甲,便可以轻盈地踏上烟雾缭绕的藤萝。
作者介绍:曾慥,字景山,号长风,宋代诗人,以其道教思想和自然景观结合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道教、人生哲理等,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道教盛行的时代,反映了作者对道教修行的思考与体悟,表现了一种追求内心安宁与和谐的思想。
这首《临江仙》通过对静坐冥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道教理念的理解与追求。开头的“子后寅前东向坐”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诗人全神贯注于内心的修炼。在“冥心琢齿鸣鼍”中,蛙鸣声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象征着自然与自我心境的和谐。接着,诗人描绘了“张弓仍踏弩”的情景,这不仅是一种物理动作的描写,更象征着内心的力量与修为。
随着诗歌的深入,作者提到“三度朝元九度转”,暗示着修行的反复与坚持。最后,诗人用“浴身挑甲罢”表达了修行后的轻松与自在,仿佛已然超脱尘世,达到一种高度的精神境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极具道教哲学的内涵,传达出一种追求内心和谐与超然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道教修行的深刻理解,强调内心的和谐与超然的境界,倡导一种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子后寅前”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鸣鼍”指的是什么?
诗人通过“张弓仍踏弩”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