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09: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09:51
《五月五日至京口》
作者:周文璞 〔宋代〕
回回望秦淮,出语重烦喋。
凯风初酸辛,灵雨更凄切。
畴昔之所经,望见心已折。
粤从世态换,转见凡事别。
缗钱换仍艰,旅饭杂砂屑。
坊市半颓毁,物货仅罗列。
鸣凤斯不闻,遗沴犹惨烈。
凌晨转时序,涂路已入浙。
京清虽快人,忍作昌歜节。
身本无瑕疵,反被谗口谍。
低翔就师友,庶几免磨灭。
青旷虽未能,玄畅差可悦。
如其守微言,予将俟来哲。
回头望着秦淮河,口中说出的都是烦恼的事。
温暖的春风刚刚带来一点酸涩,灵动的细雨更显得凄凉。
昔日走过的地方,如今再看已心痛不已。
世态已经变迁,事物也变得格外不同。
换钱的事情依然艰难,吃饭也只能吃夹杂的砂屑。
坊市的一半已经破败,货物仅是零星地摆放。
鸣凤之声此时听不到,留下的瘟疫依然惨烈。
清晨时光转瞬即逝,路途已经进入浙江。
京城虽快人来人往,却忍心过着昌歜的节日。
我自身并无缺陷,却反被谗言中伤。
低头向师友请教,希望能免于磨灭。
虽然胸怀宽广未能如愿,心境似乎也稍有愉悦。
如果能够守住微言细语,我将等待未来的圣哲。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周文璞,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作品多描写生活感受和对社会的思考。其诗风清新,情感真挚,常体现对故土的眷恋与对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五月五日至京口》写于诗人游历中的感慨,反映了他在端午节时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社会变迁的反思。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与心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五月五日至京口》是一首充满怀旧与感伤的诗。诗中,周文璞通过对秦淮河的回望,表达了对往昔的思念与现实的无奈。开篇即以“回回望秦淮”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感的空间。而接下来的描写,既有自然景象的细腻,也有社会现状的沉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深邃。
诗中多次提到的“凯风”、“灵雨”等意象,似乎在描绘自然的美好,却又因时光的流逝而显得格外凄凉。古代诗人常用春风细雨来象征美好的情感,但在这里,却显得酸涩而切身,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后半部分的描写则转向了社会现实,作者感叹“坊市半颓毁”,这不仅是对物质的描述,更是对人心的失落与社会风气的惋惜。通过对比“京清”与“昌歜节”,表达了作者对节日的冷漠与对人情的思考,体现出对过往美好事物的追忆和对当前状况的无奈。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层次分明,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周文璞作为诗人的深厚修养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的回忆与现实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变迁的感慨与对人情冷暖的思考。作者在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中,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结合起来,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念、对社会的反思与对理想的追求,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鸣凤”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声音
B. 高雅之士的声音
C. 家乡的回忆
D. 旅行的乐趣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A. 满意和幸福
B. 失望和无奈
C. 忍耐和等待
D. 开朗和乐观
诗中“坊市半颓毁”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繁华的怀念
B. 对社会的批判
C. 对经济的担忧
D.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这些作品同样以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思考为主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诗词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诗人在相似主题下展现出的不同情感与风格。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