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5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51:47
原文展示:
水亭 宋祁 〔宋代〕 地渍蚌衣接,天澄縠雾开。 微风发琴籁,残月减珠胎。 鸟散织条动,鱼游细浪来。 坐堂兼伏槛,恨乏楚人才。
白话文翻译:
地面上湿润如蚌壳内层,天空清澈如薄纱雾气散开。 微风吹来,仿佛奏响了琴声,残月渐渐消瘦如珠胎。 鸟儿散去,枝条轻轻摇动,鱼儿在细浪中游来游去。 坐在堂中,倚着栏杆,遗憾这里缺乏楚地的才子。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或傍晚的水亭景色,通过细腻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才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宋祁某次游历时,看到水亭周围的景色有感而发。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环境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对人才的渴望和遗憾。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清晨或傍晚的水亭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诗中“地渍蚌衣接,天澄縠雾开”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地面湿润和天空清澈的景象,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微风发琴籁,残月减珠胎”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两句“坐堂兼伏槛,恨乏楚人才”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渴望和遗憾,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水亭周围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才的渴望。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同时也流露出对人才的渴望和遗憾。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地渍蚌衣接”一句,用什么比喻手法描绘了地面的湿润状态?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诗中“微风发琴籁”一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诗中“恨乏楚人才”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B. 对人才的渴望和遗憾 C. 对环境的喜爱 D. 对生活的感慨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