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5:54
河池环绕尽皆山,叠嶂层峦莫可攀。
问及智州人不识,名山虚列地图间。
河池四周环绕着高山,重叠的峰峦险峻,难以攀登。
询问智州的人却无人知晓,名山只是虚虚地列在地图上。
智州山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能是作者在游历中所感受的名山。诗中提到的“名山虚列地图间”,反映了作者对名胜的思考,可能暗示了人们对美景的无知。
黄公仪(约1540-1620),明代诗人,工于诗文,擅长描写自然山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游历所见为题材,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与感慨。
此诗可能是在河池游历时写成,作者在欣赏河池的自然风光时,发现周围的名山并不为当地人所知,产生了对名胜与人们认知之间反差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河池的山水,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们的无知之间的矛盾。开头两句“河池环绕尽皆山,叠嶂层峦莫可攀”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河池四周高山环绕、层峦叠嶂的景象,给人一种豪迈壮丽的感觉。而后两句则转入叙述,作者询问当地人关于智州山的情况,却发现无人知晓,表达了对名胜的惋惜与思考。整首诗言简意赅,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们无知的批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自然的壮丽与人们无知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名胜的惋惜与对人文环境的思考。
诗中“叠嶂层峦”主要形容什么?
诗人询问智州的山,得到了什么答案?
诗的主题主要是?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描绘了自然山水的美,但更注重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黄公仪的诗则更强调人对自然名胜的忽视与缺乏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