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5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53:46
没字碑
作者: 高孝本 〔清代〕
山巅树石表,雷雨终不欹。
扪读了无字,传是秦皇碑。
东封铭功伐,曷诏丞相斯。
或云藏金策,石函外覆之。
亭亭霄汉间,观者徒然疑。
祖龙昔多诈,兹意谅可知。
六籍既已燔,焉用文辞为?
将以愚黔首,徒令万古嗤。
在山顶的树和石头上,雷雨也无法倾斜。
摸索着阅读,却发现上面没有字,传说是秦始皇的碑。
东巡封号铭文,何以命令丞相呢?
有人说藏有金策,石函外面覆盖着。
高高耸立在云汉之间,观者却徒然疑惑。
祖龙曾经多有欺诈,此意如今可知。
六本籍卷已经焚烧,何必再用文辞呢?
只会让愚蠢的百姓,徒然受到万古的嘲笑。
作者介绍: 高孝本(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涉及历史、政治和人生哲理,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秦始皇的历史反思,表达对权力与欺诈现象的批判,对古文物的无奈与失望。
《没字碑》是一首富有哲理和历史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一块无字碑的情景,借此反思历史和权力。诗的开头“山巅树石表,雷雨终不欹”描绘出一种巍峨不动的形象,象征着历史的坚韧与不屈。接着,诗人提到“摸索着阅读却发现上面没有字”,暗示历史的缺失和人们对真相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秦皇碑”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其统治下的功与过常常被后人讨论。诗人通过质疑“东封铭功伐,何以命令丞相”,反映出对权力中心的怀疑与不满,表达了对政治现象的深刻思考。
在后面的描写中,提到“有人说藏有金策,石函外覆盖之”,这不仅是对历史文物的追寻,也是对真相的隐喻。诗人所指的“祖龙昔多诈”,则是对权力的警惕和对历史虚伪的揭露。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历史的反思,传达了对权力的质疑与对真理的追寻,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的忧虑与对社会的批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对权力的质疑,以及对愚昧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批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无字碑”象征什么?
“六籍既已燔”意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详细解析了《没字碑》的各个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