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明叔惠示二颂

《明叔惠示二颂》

时间: 2025-05-07 22:39:25

诗句

山川围宴坐,日月转庭隅。

般若寻常事,如来卧起俱。

多闻成外道,只是守凡夫。

欲听虚空教,须弥作鼓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39:25

明叔惠示二颂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原文展示:

山川围宴坐,日月转庭隅。
般若寻常事,如来卧起俱。
多闻成外道,只是守凡夫。
欲听虚空教,须弥作鼓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宴会的场景,四周的山川环绕,日月在庭院的角落里运行。对智慧(般若)的追求是平常的事情,但如来的觉悟则在于随时随地的觉醒。多闻的学习只会让人成为外道的人,而真正的智慧却在于守住自己的凡夫身份。想要听到虚空的教诲,就得像须弥山一样,成为鼓声的传递者。

注释:

  • 山川:指自然环境,象征宏伟的景观。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 般若:佛教术语,意指智慧、觉悟。
  • 如来:佛教中佛陀的称谓,代表觉醒与真实。
  • 多闻:指知识的积累,但过于追求知识会迷失方向。
  • 守凡夫:保持普通人的身份与心态。
  • 虚空教:指空灵的教义。
  • 须弥:须弥山是佛教中的神山,象征着高大与庄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滨,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他追求真理,倡导理性和自然,诗风清新洒脱,常以山水为题材,体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的隐居生涯中,借用宴会这一场景,表达人生哲理与追求智慧的思考。诗中使用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他对世俗与超脱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明叔惠示二颂》通过对宴会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智慧和觉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山川围宴坐,日月转庭隅”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庄重的氛围,仿佛身处于一个幽静的山水之间。这种自然的包围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时空的流动,暗示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接下来的两句“般若寻常事,如来卧起俱”,则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探讨智慧的获取。诗人强调,智慧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存在,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觉悟。最后两句“多闻成外道,只是守凡夫”以及“欲听虚空教,须弥作鼓桴”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多闻虽好,但过度追求外在的知识会使人迷失,而真正的教导在于内心的修行与觉悟,这种觉悟需要一种高尚的精神力量来传达。

整首诗不仅是一种哲理的探讨,也是一种生活的反思,黄庭坚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内心对智慧的渴望与追求,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川围宴坐:描绘宴会的环境,山水环绕,彰显自然的壮丽。
  2. 日月转庭隅:日月交替,象征时间的流逝,暗示人生的无常。
  3. 般若寻常事:智慧乃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人皆可领悟。
  4. 如来卧起俱:如来的觉醒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在。
  5. 多闻成外道:过于追求知识会使人偏离正道。
  6. 只是守凡夫:心态上保持普通人,反而能更接近真实。
  7. 欲听虚空教:想要明白更深刻的教义,需要内心的觉悟。
  8. 须弥作鼓桴:须弥山象征着传递智慧的力量。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多闻”和“守凡夫”进行对比,突出了追求与内心觉悟的不同。
  • 象征:山川、日月、须弥等意象象征了自然的伟大与人生的哲理。
  • 隐喻:用“鼓桴”比喻传递教义的力量,暗示觉悟的传播。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智慧的追求与内心的反思,强调了内在修行的重要性,揭示了在物质丰富的外在世界中,真正的智慧与觉悟来自于对自我的认识与把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川:象征自然的伟大与生命的广阔。
  • 日月: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般若:象征智慧与内心的觉悟。
  • 虚空:象征无形的教义与真理。
  • 须弥:象征崇高的精神与觉悟的传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般若”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智慧
    • C. 一座山
    • D. 一种音乐
  2.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什么?

    • A. 追求物质
    • B. 人生无常
    • C. 内心的觉悟
    • D. 自然美
  3. “多闻成外道”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知识的积累是重要的
    • B. 过度追求知识会迷失
    • C. 保持简单的生活更好
    • D. 外道是正确的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观,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但侧重于对美的享受与哲理的探讨。
  • 《山居秋暝》:强调自然与人心的和谐,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符合黄庭坚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黄庭坚研究》
  • 《佛教哲学与中国文学》
  • 《黄庭坚诗词集注释与解读》

相关查询

谢王舍人剪送状元红 再答静翁并以筇竹一枝赠行四首 鼓笛令·宝犀未解心先透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行迈杂篇六首 送焦浚明 次韵谢黄斌老送墨竹十二韵 侯尉家听琵琶 撼庭竹(宰太和日吉州城外作) 戏咏煖足瓶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韭字旁的字 靑字旁的字 匕字旁的字 香字旁的字 包含片的成语 海开头的成语 九牛拉不转 盛气临人 极度 宿缘 论高寡合 减免 白心 干名采誉 鞅鞅不乐 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护秋 包含陷的词语有哪些 青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