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时间: 2025-07-27 14:43:14

诗句

故台苍颉里,新邑紫泉居。

岁在开金寺,时来降玉舆。

龙形虽近刹,鸟迹尚留书。

竹是蒸青外,池仍点墨馀。

天文光圣草,宝思合真如。

谬奉千龄日,欣陪十地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4:43:14

原文展示: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故台苍颉里,新邑紫泉居。
岁在开金寺,时来降玉舆。
龙形虽近刹,鸟迹尚留书。
竹是蒸青外,池仍点墨馀。
天文光圣草,宝思合真如。
谬奉千龄日,欣陪十地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老的台地,苍颉(指神话中的文字始祖)在这里留下了痕迹,新的城市则坐落在紫泉的附近。时值开金寺的岁月,玉舆(帝王的车驾)降临这里。虽然龙形的建筑靠近寺庙,但鸟儿的痕迹依然留在书卷上。竹子外面蒸蒸向青,池塘仍然点缀着墨色的余晖。天上的星文与圣草相辉映,珍贵的思想与真理相结合。我谬托千年之日,欣然陪伴十地的初始。

注释:

  • 苍颉:传说中汉字的创造者,象征着文字的起源。
  • 紫泉:古代传说中美好的地方,通常与道教文化有关。
  • 开金寺:指某个寺庙的名号,可能是寓意着美好的时光。
  • 玉舆:指皇帝的车驾,象征着权威和神圣。
  • 龙形:常用来形容寺庙的建筑形状,带有吉祥的寓意。
  • 鸟迹: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 圣草:可能指代一种神圣的植物,暗示着灵性与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约 666-731),字君房,唐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意象独特著称。他的作品多为应制诗、山水田园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李峤在为皇帝应制时,写下这首诗,表达对寺庙的敬仰和对文化传统的传承的深思。

诗歌鉴赏:

李峤的《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是一首充满文化底蕴和自然意象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古老的台地与新兴城市的对比,展现了历史的延续与变化。开篇“故台苍颉里”,即指出了诗人身处的文化背景,苍颉作为文字的始祖,象征着文化的根基和永恒。接着,“新邑紫泉居”则展示了新兴文化的蓬勃发展。

“岁在开金寺,时来降玉舆”一句,展现了皇帝的降临,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昌盛。接下来的“龙形虽近刹,鸟迹尚留书”,则通过龙形与鸟迹的对比,暗示着虽然有着权威的象征,但仍然保留着文化的痕迹与文人们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一幅和谐而富有层次的画面,既有自然的灵动,又有文化的厚重。最后两句“谬奉千龄日,欣陪十地初”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珍视,体现了诗人对永恒价值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台苍颉里:古老的台地,苍颉曾在此书写文字,象征文化根基。
  • 新邑紫泉居:新城坐落在紫泉之旁,暗示着新文化的萌芽。
  • 岁在开金寺:此时正值开金寺建立,寓意着光辉的时代。
  • 时来降玉舆:帝王的车驾降临,象征权威与神圣。
  • 龙形虽近刹:龙的形状近于寺庙,暗示着吉祥与神秘。
  • 鸟迹尚留书:鸟的痕迹依旧在书页上,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 竹是蒸青外:竹子生机盎然,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 池仍点墨馀:池水中留有墨色,象征着文化的积淀。
  • 天文光圣草:天上的星光与神圣的草相辉映,象征着智慧与启迪。
  • 宝思合真如:珍贵的思想与真理相合,表达对真理的追求。
  • 谬奉千龄日:谬托千年之日,表达对时光的珍惜。
  • 欣陪十地初:欣然陪伴十地的初始,展现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龙形”与“鸟迹”,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比喻:如“龙形”,不仅指建筑形状,也象征着文化与权威。
  • 意象叠加:通过不同意象的交错,营造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老与现代、权威与文化传承的对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颉:象征文字与文化的起源。
  • 紫泉:代表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 龙形:代表权威与神圣。
  • 鸟迹:象征文化和文人的追求。
  • :生机与生命的象征。
  • :文化的积淀与沉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故台苍颉里”中的“苍颉”指的是谁?

    • A. 一位诗人
    • B. 文字的创造者
    • C. 一种植物
  2. “岁在开金寺”中的“开金寺”象征什么?

    • A. 贫困
    • B. 繁荣昌盛的时代
    • C. 一座普通的寺庙
  3. 诗中提到的“龙形”与“鸟迹”之间的关系是?

    • A. 完全相同
    • B. 文化传承的对比
    • C. 没有关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与文化的交融。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对国家和传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峤的《奉和幸三会寺应制》与王维的《鹿柴》,前者侧重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后者则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深远。两者在意象构建上均有独特之处,反映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李峤诗选》

以上是对《奉和幸三会寺应制》的全面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

相关查询

喜迁莺 其三 贺吴太府华诞 喜迁莺 其二 题一品当朝图寄贺张静峰 喜迁莺 三首 其一 次康伯可贺费清湖初度 喜迁莺 赠汪东峰中丞巡抚江西 喜迁莺 赠道友 喜迁莺 喜迁莺 喜迁莺·欲明真趣 喜迁莺 寿大人四月七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峭论鲠议 包含潘的词语有哪些 枢钧 无休无止 转忧为喜 金字旁的字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哪些 巾字旁的字 疲暮 批开头的成语 舌字旁的字 包含胯的词语有哪些 矢字旁的字 火字旁的字 遭倾遇祸 反对党 呵问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