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4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41:10
原文展示: 桑尽蚕皆茧,秧成麦已秋。 山云翻黑雨,溪树没黄流。 红粟方翔贵,苍生未病瘳。 茅茨烟不起,饱饭得无忧。
白话文翻译: 桑叶采尽,蚕儿都变成了茧;秧苗长成,麦子已经到了秋天。 山间的云翻滚着,带来了黑色的雨;溪边的树被黄色的水流淹没。 红色的粟米正在飞涨价格,百姓们还没有从病痛中恢复。 茅草屋上炊烟不再升起,吃饱了饭,人们得以无忧无虑。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此诗可能创作于一个农业社会遭受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的时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困境,即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受损,粮食价格飞涨,百姓生活困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社会状况,反映了宋代农业社会在自然灾害和经济压力下的困境。诗中“桑尽蚕皆茧,秧成麦已秋”描绘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而“山云翻黑雨,溪树没黄流”则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后两句“红粟方翔贵,苍生未病瘳”直接指出了粮食短缺和百姓的疾苦。最后“茅茨烟不起,饱饭得无忧”则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景,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能够摆脱困境,过上无忧生活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关怀,并期望他们能够摆脱困境,过上无忧的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桑尽蚕皆茧”象征什么? A. 农业生产的开始 B. 农业生产的结束 C. 自然灾害的来临 D. 粮食短缺 答案:A
诗中“山云翻黑雨”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A
诗中“红粟方翔贵”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A. 粮食短缺 B. 自然灾害 C. 百姓疾苦 D. 经济困难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