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5:5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5:51:28
雁塔搀空映九衢,每看华宇每踟蹰。
题名尽是台衡迹,满壁堪为宰辅图。
鸾凤岂巢荆棘树,虬龙多蛰帝王都。
谁知远客思归梦,夜夜无船自过湖。
雁塔高耸,映照着繁华的街道,每次看到华丽的建筑都不禁驻足。
题名都是高官显贵的痕迹,满墙的题字仿佛是宰相的画卷。
鸾凤怎会栖息在荆棘丛生的树上,虬龙多在帝王的都城潜伏。
谁知道远行的人思念家乡的梦,夜夜无船独自渡过湖面。
作者介绍: 徐夤,唐代诗人,字梦符,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的抒情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塔院时的所见所感,塔院四壁题满了高官显贵的名字,诗人由此感慨仕途的艰辛和远行人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塔院四壁题名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官场文化和士人的心理状态。诗中“雁塔搀空映九衢”一句,以雁塔高耸入云的形象,映衬出长安城的繁华与喧嚣。“题名尽是台衡迹”,则直接点明了塔院题名的来源,都是高官显贵的痕迹,这些题名如同宰相的画卷,满壁皆是,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官场文化。
后两句“鸾凤岂巢荆棘树,虬龙多蛰帝王都”,运用象征手法,鸾凤不栖荆棘,虬龙多在帝王之都,暗示了高官显贵不会屈就于低劣的环境,而多在权力中心活动。最后两句“谁知远客思归梦,夜夜无船自过湖”,则转入了对远行人的思乡之情的抒发,夜夜无船自渡,表达了远行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塔院题名的描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官场文化和士人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远行人的同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塔院题名的描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官场文化和士人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远行人的同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雁塔”指的是什么? A. 大雁塔 B. 小雁塔 C. 其他塔 D. 不详
“题名尽是台衡迹”中的“台衡”指的是什么? A. 高官显贵 B. 普通官员 C. 文人墨客 D. 平民百姓
“鸾凤岂巢荆棘树”中的“鸾凤”象征什么? A. 高贵 B. 低贱 C. 平凡 D. 恶劣
“谁知远客思归梦”中的“远客”指的是什么? A. 远离家乡的人 B. 近在家乡的人 C. 旅行者 D. 商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