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04: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04:21
高启的《鸥捕鱼》
秋江水冷无人渡,
群鸥忍饥愁日暮。
白头来往似渔翁,
心思捕鱼江水中。
眼明见鱼深出水,
复恐鱼惊隐芦苇。
须臾衔得上平沙,
鳞鬛半吞犹见尾。
江鱼食尽身不肥,
平生求饱苦多饥。
却猜人少忘机者,
海上相逢不飞下。
秋天的江水寒冷,河上没有人来渡船。
一群鸥鸟忍受着饥饿,在日落时分愁苦地徘徊。
它们来回飞舞,像渔翁一样,
心中想着要在江水中捕鱼。
它们的眼睛明亮,可以看到水面下的鱼,
但又害怕鱼儿惊动,藏入芦苇之中。
不一会儿,它们在平沙上叼到了一条鱼,
鱼鳞只被吞下了一半,仍能看到鱼尾。
江中的鱼吃光了却无法长胖,
一生追求饱食却常常忍受饥饿。
它们猜测人少会忘却机警,
在海上相逢时却不飞下来。
高启(公元1487年—1522年),明代著名的诗人,与唐寅、祝枝山并称为“江南三大才子”。他文风清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情感深邃,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
《鸥捕鱼》成诗于明代,正值作者身处江南水乡的时期,目睹了秋日江边的景象,因而创作了这首诗。诗中不仅描绘了鸥鸟捕鱼的情景,同时也隐喻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挣扎。
《鸥捕鱼》是一首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品。诗人在简单的描写中穿插了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秋江的冷清与鸥鸟的饥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的前两句通过“无人渡”与“群鸥忍饥”描绘了秋天江边的寂寞景象,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情感。接下来,诗人以鸥鸟为视角,细腻地描绘了它们捕鱼的过程,展现了自然界生存的艰辛。鸥鸟虽有“眼明”,但也因“恐鱼惊”而小心翼翼,显示出它们在捕食中的智慧与谨慎。
诗的后半部分,鸥鸟“衔得上平沙”,但江鱼“食尽身不肥”,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残酷法则,也暗含了人的生活困境。追求饱食的渔翁,最终却是“苦多饥”,这种无奈与困境使得整首诗透出一丝悲凉。诗人在描摹自然景象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无奈。
整首诗以鸥鸟为主角,表现了自然界中生物为了生存而不断挣扎的景象,象征着人类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无奈,揭示了生存的艰辛与孤独的主题。
《鸥捕鱼》的作者是谁?
诗中鸥鸟在日暮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江鱼食尽身不肥”反映了什么主题?
答案: 1. B;2. B;3. B
与高启的《鸥捕鱼》相比,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更为宁静、和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高启的作品更多揭示了生存的困境与孤独感,反映了自然界的竞争与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