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9:3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9:38:58
原文展示:
何年海上客,移住缑山岑。
未辨云霞色,先闻鸾凤音。
山神供石髓,童子问琴心。
一谒紫皇去,仙踪不可寻。
白话文翻译:
不知哪一年,我这个海上的客人,
迁居到了缑山的山岑。
还未看清那云霞的颜色,
就先听到了鸾凤的声音。
山神供奉着石髓,
童子在询问我的琴心。
只见一面拜访紫皇,
却再也寻不到仙踪。
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立道,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歌多涉及道教文化,表现出对自然和神仙世界的向往。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道教文化盛行的时代,诗人通过对自然和神仙的描绘,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王立道的《游仙三首 其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仙境的深刻思考与向往。开篇以“何年海上客”引出一个游离于尘世之外的身份,营造出一种漂泊而又孤独的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缑山的情景,未见色彩已闻乐声,显示出一种超越视觉的感知力。这一描写不仅体现了自然的美,还暗示着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
接下来的“山神供石髓”则暗示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童子的询问使得诗中增加了一种纯真与好奇,仿佛在探询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最后,诗人提到的“仙踪不可寻”,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失落感,尽管曾经接触过仙人,最终却发现难以追寻。
整首诗情感丰富,通过意象的交织,展现了人对自然、对超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和仙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何年海上客”中“海上客”指的是:
A. 诗人的家乡
B. 漂泊的旅人
C. 仙人
D. 山神
“一谒紫皇去”中的“紫皇”代表的是:
A. 天上的星星
B. 高位的神灵
C. 诗人的朋友
D. 自然景观
诗中提到的“鸾凤音”象征着:
A. 悲伤
B. 吉祥与美好
C. 恐惧
D. 争吵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立道的《游仙三首 其三》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探讨了人类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王立道的诗更注重感官的体验与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陶渊明则通过构建理想的桃花源来反映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但都体现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