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5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54:09
摸鱼儿 九月十五夜对月,送外之楚
作者:钱湘 〔清代〕
玉琴停几回延伫。空明摇漾庭宇。姮娥不管人间别,自放一轮寒素。从细数。曾几番双清人月笼香雾。明朝何处。凭寄语婵娟,深宵暂对,莫便向西去。前身悟。长记团圞桂树。清光岁岁如许。漫将离合同盈缺,再见可能如故。君此去。算只有茫茫江月随行路。楚山无数。料月似今宵,片帆孤影,添得几愁绪。
在这月明的晚上,玉琴停下几次犹豫不决。庭院中空灵的月光轻轻摇曳。嫦娥不在乎人间的别离,只是任凭一轮寒月自顾自地升起。我细细回想,曾几次在月下与人共享这香雾。明天我又会在哪里呢?希望能把寄托的情感传递给月亮,深夜暂时相对,也不要轻易向西方去。回首往昔,我长记得团圆时桂树下的情景。岁月如流,明亮的月光年年如此。即便将离合的缘分看作盈缺,再相见或许还是如故。你此去,唯有那茫茫的江水与月光陪伴在路上。楚山无数,想必今夜的月亮与今晚一样,孤舟影子,添了几多愁绪。
作者介绍:钱湘(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婉约细腻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常通过抒情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中秋之夜,正值团聚的时节,诗人因送别友人而感怀,借月抒情,表达对友情与团圆的向往和思考。
《摸鱼儿 九月十五夜对月,送外之楚》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索的诗。诗人在中秋之夜,面对明月,思念流露无遗。诗的开头,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月光摇曳中,玉琴的停顿仿佛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犹豫和思念。接着,嫦娥的形象引入,象征着孤独与超然,强调了人间的离别之苦。
接下来的部分,诗人通过细数与友人共享的美好时光,勾起对过去的怀念。明朝的去向充满不确定性,情感寄托在婵娟之上,体现了对不变友谊的渴望。接下来的回忆,桂树的意象唤起团圆的美好,时间的流逝使这一切愈发珍贵。
最后,诗人在对未来的展望中透露了孤独与忧愁,江水与月光成为他旅途中的陪伴,楚山的景象更是加深了这一份惆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月下思念的主题,情感深邃,意境悠远,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主要表达了离别的惆怅与对友谊的思念,通过月亮的意象,寄托了对团圆的渴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姮娥”指的是谁?
A. 一位诗人
B. 月宫的仙子
C. 一棵树
D. 一位历史人物
诗中“长记团圞桂树”意指什么?
A. 记住离别的痛苦
B. 记住团圆的美好
C. 忘记过去的事情
D. 期待未来的相聚
诗人希望把情感寄托给谁?
A. 朋友
B. 风
C. 月亮
D. 大海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