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应百里李天益来求作奉川十咏似之·杨梅

《应百里李天益来求作奉川十咏似之·杨梅》

时间: 2025-05-06 18:26:49

诗句

火珠簇压翠微鲜,丹粒团成蜜颗甜。

争为渴饕供燕豆,谁知赪汗困偿篮。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26:49

原文展示:

火珠簇压翠微鲜,丹粒团成蜜颗甜。
争为渴饕供燕豆,谁知赪汗困偿篮。

白话文翻译:

火红的梅子成簇地压在翠绿色的树叶上,红色的果实团成蜜糖般的甜美。
它们争着成为渴望者的美味佳肴,然而谁又知道那苦涩的汗水是为了偿还这份甜蜜的代价呢?

注释:

  • 火珠:指火红的梅子。
  • 翠微:形容绿色的树叶。
  • 丹粒:指红色的梅子。
  • 燕豆:指可口的食物,古时常用来比喻美味。
  • 赪汗:指因辛劳而流的汗水,形容辛苦付出。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涉及具体的典故,但通过“渴饕”之意可以联想到古代饮食文化中对美食的渴望和追求,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充满生活气息,关注自然和人情。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人以此诗表达对美味果实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生活中的辛劳与甜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杨梅的美丽与甘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首联“火珠簇压翠微鲜”,通过“火珠”与“翠微”的鲜明对比,突出了杨梅的鲜红色彩与周围环境的生机,仿佛让人感受到夏日的热烈与活力。而“丹粒团成蜜颗甜”则通过比喻,形象地展现了杨梅的甜美,令人垂涎欲滴。这种甜美不仅仅是口感上的,更是生活的一种享受。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深刻的思考,“争为渴饕供燕豆”,不仅仅是对美味的渴望,背后埋藏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然而,最后一句“谁知赪汗困偿篮”则揭示了追求美好所需付出的代价,表达了生活的苦涩与甜美交织的复杂情感。整首诗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火珠簇压翠微鲜”:火红的梅子像珠子一样成群地压在翠绿的树叶上,突出了梅子的颜色和生机。
    2. “丹粒团成蜜颗甜”:红色的果实像团结在一起的蜜糖一样甜美,进一步强调了梅子的味道。
    3. “争为渴饕供燕豆”:梅子争相成为渴望美食者的佳肴,表达了人们对美味的向往。
    4. “谁知赪汗困偿篮”:谁能知道为了享受这美味所付出的辛苦和汗水,反映了生活的辛酸。
  • 修辞手法

    1. 比喻:如“火珠”和“蜜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梅子的外观和味道。
    2. 对仗:前后两联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杨梅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味的热爱,同时揭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背后所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展现了生活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 火珠:象征着热情、生命力。
  • 翠微:代表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 丹粒:象征着甜美和生活的美好。
  • 赪汗:象征着辛劳与付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火珠”在诗中指代什么?

    • A. 青色的植物
    • B. 红色的梅子
    • C. 甜美的果实
    • D. 美味的食物
  2. 诗中提到的“赪汗”意指什么?

    • A. 甜蜜的生活
    • B. 辛劳的付出
    • C. 美味的食物
    • D. 自然的美好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东坡引》
  • 诗词对比: 比较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与陈著的《杨梅》,可以发现两位诗人都善于通过自然描绘,表达个人情感,但李清照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而陈著则更强调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并存。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中的自然与人生》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浣溪沙六首 其三 浣溪沙 其一 浣溪沙 自题尚湖双桨图 浣溪沙 其二 浣溪沙 其二 戏拟闺情 浣溪沙 浣溪沙 流浪汉曲十一首 其七 相忆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对瓶花有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三撇旁的字 为结尾的成语 鲈江 包含售的词语有哪些 足字旁的字 豸字旁的字 觅索 阴奥 涂道 无从置喙 抚今悼昔 心拙口夯 止渴饮鸩 单人旁的字 玉鸭 包含鸩的词语有哪些 理不胜词 齒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