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15:50
原文展示
停车滕国庙,寒月四更天。
老屋镫昏壁,寒林霜化烟。
平原五十里,残碣一千年。
愿与迂儒说,闲来试井田。
白话文翻译
在滕国庙停车,寒冷的月光照着四更的夜空。
老屋里的灯光昏暗,映照着墙壁,寒冷的树林在霜雪中变得如烟雾般朦胧。
平原上延绵五十里,残存的石碑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
我希望能与那些迂腐的书生谈论,闲暇时试一试耕种的乐趣。
注释
- 停车:指在庙前停车,表示停下来静心思考。
- 滕国庙:指滕国的祠庙,滕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象征历史的沧桑。
- 寒月四更天:四更是夜里的时辰,寒月指寒冷的月光,传达出孤寂的夜晚。
- 老屋镫昏壁:老屋中的灯光昏暗,映照着墙壁,表现出一种朦胧和孤寂的氛围。
- 寒林霜化烟:寒冷的树林在霜冻中如烟雾般轻薄,暗示冬季的凄凉。
- 平原五十里,残碣一千年:描述广阔的平原和历经千年的残碑,体现历史的沉淀与沧桑。
- 愿与迂儒说:希望与那些固守旧学的书生交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 闲来试井田:在闲暇时尝试耕作,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追求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阮元(1764年-1849年),字伯衡,号澄庵,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主攻儒学,提倡古文运动。他的作品常常融合历史、自然与个人情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阮元晚年,他在游历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时代的变迁,借助滕国庙的意象,表达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月夜拜滕文公庙》这首诗以滕国庙为背景,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冷月夜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氛围。诗人在夜晚的庙宇中,面对老屋的昏暗和寒林的寒霜,似乎在与历史对话。诗中的意象如“寒月”、“老屋”、“寒林”等,层层叠叠,交织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令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与文化的深厚。
同时,诗里提到的“残碣一千年”,不仅是对滕国历史的感慨,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重。诗人希望与“迂儒”交流,暗示他对传统学问的思考与反省。最后一句提到的“闲来试井田”,则折射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耕读传家的愿望。
整首诗在意象、情感和主题上形成了和谐的统一,展现了阮元作为一位学者的智慧与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停车滕国庙:诗人首先描绘了停车在庙前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寒月四更天:夜色深沉,月光冷清,暗示出一种孤寂的情感。
- 老屋镫昏壁:老屋内的灯光微弱,墙壁在昏暗中显得更加苍老,反映出历史的厚重。
- 寒林霜化烟:寒冷的树林被霜覆盖,朦胧如烟,展现出自然的凄美。
- 平原五十里:描写开阔的平原,暗示辽阔的历史与文化。
- 残碣一千年:石碑的残破象征着悠久的历史,令人感慨。
- 愿与迂儒说:表达了与传统书生交流的愿望,体现了对文化的思考。
- 闲来试井田:渴望回归自然生活,追求简单的耕作。
修辞手法
- 意象:诗中运用了大量自然意象,如“寒月”、“寒林”等,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对比: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延续。
- 排比:如“寒月”、“老屋”、“寒林”等的并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历史的思考、对文化的敬重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开,展现了诗人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反思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月:象征孤独、冷清,暗示诗人的内心情感。
- 老屋:象征历史与传统,传达出沧桑感。
- 寒林:象征自然的冷酷与无情,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思考。
- 残碣:象征历史的遗迹,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 井田:象征理想的农耕生活,体现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月夜拜滕文公庙》的作者是谁?
A. 阮元
B. 李白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寒月”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惊讶
-
“残碣一千年”中的“残碣”指的是什么?
A. 破碎的石碑
B. 残留的食物
C. 破旧的家具
答案
- A (阮元)
- B (孤独)
- A (破碎的石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同样描绘夜晚的孤寂与思考。
- 《秋夕》(杜牧):以秋夜的意境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月夜拜滕文公庙》与《夜泊牛津》:两首诗均以夜晚为背景,表达孤独和对历史的反思,但阮元更侧重于文化的传承,而李白则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阮元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阮元的诗歌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