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捣练子

《捣练子》

时间: 2025-05-03 22:34:11

诗句

捣练子,具如何。

从前罪孽暗消磨。

啰哩凌,哩凌啰。

从初得,认波罗。

色财勘破扑灯蛾。

啰哩凌,哩凌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34:11

原文展示:

捣练子,具如何。
从前罪孽暗消磨。
啰哩凌,哩凌啰。
从初得,认波罗。
色财勘破扑灯蛾。
啰哩凌,哩凌啰。

白话文翻译:

捣练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过去的罪孽已经悄然消磨。
啰哩凌,哩凌啰。
从一开始就认清了波罗。
对色财的追求,犹如扑向灯火的蛾子。
啰哩凌,哩凌啰。

注释:

  • 捣练子:原指一种乐器,后来也指一种词牌名。
  • 罪孽:指过往的错误和罪行。
  • 啰哩凌:可能是音韵的重复,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波罗:可理解为一种觉悟或真理。
  • 色财:指对色欲和财富的追求。
  • 扑灯蛾:比喻追求短暂的欲望而遭受损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处端是元代著名的词人,以其独特的词风和情感表达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捣练子》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交织,许多诗人开始反思自身的生活状态与追求。此诗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及对物欲的警惕。

诗歌鉴赏:

《捣练子》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词作,表面上看似简单的韵律,却蕴含了深刻的思考。诗人在开头便引出“捣练子”的主题,似乎在询问其本质,实际上是在探讨人生的意义与追求。后续提到的“罪孽”与“波罗”之间的对比,表现出一种从迷茫到觉悟的过程,暗示着人们在追求物质欲望的同时,常常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反复出现的“啰哩凌”,不仅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也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反复徘徊的状态,仿佛在提醒读者要警惕对色财的追逐,正如“扑灯蛾”的比喻,追求欲望的结果往往是自我伤害。这种深刻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洞察,使得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捣练子,具如何:开篇提出问题,暗示对生活本质的探讨。
  2. 从前罪孽暗消磨:反思过去的错误,表达出一种释然的态度。
  3. 啰哩凌,哩凌啰:重复的音节增加了节奏感,似乎在强调某种情感。
  4. 从初得,认波罗:意识到内心的真正追求,从而觉悟。
  5. 色财勘破扑灯蛾:用灯蛾比喻追求物欲的危险性,警示人们。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扑灯蛾”比喻追求物质的盲目,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词的结构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重复:通过“啰哩凌”的重复,形成独特的音韵效果,加深印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性、欲望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内心觉悟的追求,提醒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清醒,不被表象所迷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捣练子:象征着内心的追求与探索。
  • 罪孽:代表过往的错误和负担。
  • 波罗:象征真理和觉悟。
  • 灯蛾:比喻盲目追求欲望的后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捣练子”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财富
    B. 内心的追求
    C. 社会地位
    D. 过往的错误

  2. “扑灯蛾”这一比喻主要警示什么? A. 对财物的追求
    B. 对感情的迷茫
    C. 对人生的无奈
    D. 对名声的渴望

  3. 诗中反复出现的“啰哩凌”主要起什么作用? A. 增加诗的情感
    B. 强调主题
    C. 提升韵律感
    D. 引导读者思考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比较《捣练子》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反映了个人情感的抒发,但《捣练子》更侧重对人性与欲望的反思,而《如梦令》则更多表达对爱情的怀念与苦涩。

参考资料:

  • 《元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菩萨蛮 题画兰 菩萨蛮 菩萨蛮 题呵手梅妆图 菩萨蛮 无题十六阕 其一 菩萨蛮 菩萨蛮 其三 庚午重阳前二日青岛海滨晚步 菩萨蛮 中秋 菩萨蛮 其二 菩萨蛮 菩萨蛮 惜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色字旁的字 越种 糸字旁的字 观望不前 动心忍性 如痴如醉 困敝 廾字旁的字 妄开头的成语 幾字旁的字 志大才疏 寇烽 同字框的字 靶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误打误撞 断长补短 十不离九 滩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枸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